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魔都”遇上“帝都”(上)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趁着休年假期间,陪着爸妈去了趟北京,由于是临时决定的,当即报了个旅游团,敲定行程,飞机缓缓上升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缓过神,真的要去北京了!北京我来了哦。

     作为一个在上海呆了快8年的外乡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了解不能算全面,但起码有资格对自己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城市评价一二。抵达北京的那一刻,内心是复杂的,两座城市对比的欲望喷涌而出。

由于飞机误点,本来下午4点半的飞机到晚上7点半才到北京,夜幕降临,陌生的城市,我和爸妈三人站在机场显得有些无助,于是立即拨通了旅行社接机小哥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操着东北口音的小哥焦急的声音:“哎呀,你们总算 到了,其他客人早就到达宾馆啦, 马上就到了啊,稍微等会啊“,爸妈瞬间悬着的心放下了,大约过了10分钟,远处开过来一辆面包车。就是我们等得那辆车,小哥打开车窗招呼我们上车,拉开话茬“完了,我害怕你们等得着急,接不着,提前了一个小时出门避开堵车的晚高峰,完了,你说你们旅行就图个开心,别整得不舒心,是吧?” 东北小伙的热情话语,让我和爸妈瞬间对北京这座城市生了几分好感,后续的旅程也验证了这一点,北京人的热情。包括北京的导游,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亲切,有股子像你家亲戚跟你聊家常的感觉,会提醒你什么地方好玩,什么地方不用去了,该什么,什么不该带,暂且不评价她推荐提醒的好不好,至少在语气态度上是十分接地气的。带领我们的雍导(姓氏也这么霸气有木有)就是这样一位导游,当然排除一些坑蒙拐骗的不良导游。

而在上海这座城市,随处可见得的是规矩,无论出租车司机导游,还是普通老百姓,人与人之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所有的事情按照规则办事,你没问题我也OK,可能跟上海人本身做事谨慎有关,不像北京人民甭管认识不认识,先跟你侃上两句(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傲娇的北京青年)。谈谈理想聊聊人生也是常事。不管事情能不能办成,至少面子上能给你好印象。

北京的第一站就是北京的地标建筑--北京天安门。因为天安门是早上4:48举行升旗仪式(据说具体时间是由北京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林亨专门计算的)。我们3点40就出发了,天还是黑的,也是蛮拼的!一路驰骋,少了白天的拥堵,凌晨4点的北京异常安静,我们从郊区穿过市区,一路走来,没有看到特别高的建筑物,听导游说,因为北京内城有故宫等众多古建筑,为历史风貌考虑,对建筑高度有所限制,所以高楼都集中在二环以外。皇城保护区内限高九米 长安街限高250米 西延线限高120米,长安街沿线为保护景观整体性 以及鉴于各类阅兵飞机都要穿过长安街 所以长安街两侧高楼很少,北京建筑高于60米就会影响通风了 所以不提倡建设密集高楼去,相比较上海的高楼林立,北京更趋向于建设巴黎那样的城市 巴黎除拉德芳斯外都是有年代的低矮建筑。

经过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以前只能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天安门广场。却被广场黑压压一片的人群吓倒,居然已经来了怎么多人了,毛主席纪念堂早上7点开门,已经早早就有人等候排队,据说有人是通宵等候在这里的。导游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都是这样的情景,也许只有北京这样特殊的文化氛围,才能聚集全国各地的人慕名而来,特别像我爸妈那一辈经历了文革的历史时期,天安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历史的瞻仰,也是一种青春的回忆,因缅怀而深刻,因铭记而永恒。 而上海的地标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和他的小伙伴们(外滩,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贸大厦)则是国际化大都市的象征,站在外滩眺望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映入眼帘,无不体现了上海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摩登气息。如果说北京像一位知识渊博的历史学者,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他内敛而深刻,大气而沉稳的气质;那么上海则像一位儒雅的绅士,时尚智慧自成一派却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一种低调的自信,深藏不露的自省。

瞻仰了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接着我们去了故宫,恭王府,参观下来,就四个字概括:大而奢华!以北京上海的房价来算,这几辈子才能买的起啊(女屌丝心理一不小心涌现上来),再次验证了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物质富裕。本身建筑到没什么特别之处,(不是专业人士,也无法考究)吸引人的是每一个导游娓娓道来的一个一个的历史故事。也正因为这些历史故事让这些古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气息。

由于起的早,走的路多,我们早已饥肠辘辘,北京的饭菜倒是没多大的特色,就是量大,管饱。我们由于吃的是团餐,还有杂酱面和馒头,面条米饭都有。北京饭馆的服务员尤其热情,你要是下馆子,服务员会直接给你推荐招聘菜,看到你带了杯子还会给你指路哪里能灌热水。在上海饭馆,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会按照要求询问你需要点那些菜,如果你需要推荐,你告诉他们,他们才会给你推荐。饭菜都量小而精致。餐厅也布置的别有情调。

吃完饭,开始了下午的行程,逛逛北京胡同,转转后海酒吧一条街。由于下午的行程比较轻松,我们都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北京的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随处可见拉黄包车的师傅扯着嗓子讲历史,似乎每个人都对北京历史如数家珍,随便都能给你讲一段皇城根门口发生的故事,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一家对外开放的奥运人家的四合院,顿时有了电影《老炮儿》场景的即视感。《老炮儿》里六爷也住四合院儿,虽说没有麦肯锡出身的冯唐的院子那么壕,却有着浓浓的人间烟火——街坊四邻包饺子没葱了会去六爷家借,并带出六爷的份儿来,典型的“中国好邻居”。老北京的四合院儿就是这样人情满满的住所,有着现在的电梯洋房里体会不到的地气与人气儿。

能够跟北京四合院像媲美的当属上海的弄堂了,上海的弄堂是由上百个单元组成的石库门一排排紧密地联体而立,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石库门建筑的间隙,形成了一条条狭窄阴暗的通道,这种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谓的“弄堂”。 从骨子里,上海人是更迷恋“旧天地”的,它体现着海派市民文化的一种“根性”。这种夹杂着小布尔乔亚的优雅、讲究情调、阴柔、实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上海弄堂,代表着上海与上海人的社会历史,也承载了上一辈人的童年记忆。无论是北京胡同也好,上海弄堂也罢,他们都已经成为各自城市独有的文化象征,历史烙印。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