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闲说“出恭”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出恭”一词,大多数读者应该知道点的——不就是“如厕”更加文雅点的说法嘛。

对。

不过更加周全点的说道,列位怕就不那么注意了。

最早的“出恭”与解除内急没关系,明方以智《通雅·器用》:“《春秋正义》引《魏晋仪注》,写表章别起行头者,谓之跳出。 智以为即今之出格尊称题式也。”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跳出》:“故遇我国家我皇上,皆以国字皇字跳行,出格敬谨书写。”意思是,内阁文臣书写奏折表章时,如遇到国号皇字(包括本朝前帝王的名号)时,要空出数格(甚至另起一行)才能书写,以示恭敬(民间的文人雅士也一样,信函之类里如遇出现对方长辈或自家长辈名字时处理方式亦同上)。

这个“出恭”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出于恭敬而如此”或“小子(臣下)这厢有礼了”。

“出恭”的第二个意思仍旧与大便小溺没关系。明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词林·乡绅异法》:“此公品格岂可议,但此等举动,太觉出恭,贻累多人。”意思是,此公人品没问题,提出此动议也有道理,问题是如果照其列出的繁琐程序来,那未免太累人,也就是说,此提议已经超越出表达恭敬的本意了。

上述的“贻累多人”四字让笔者想起曾经亲历过的一件小事:二十多岁时,笔者曾经为一公家部门看过一阵电话,还兼电报发送。有一天一大早,附近的一位中年人士忽然敲门,模样像是从农村来的。干嘛?发个电报。那好,拿来发送地址和电文吧。对方早有准备,电文是:我已到达,恭祝母亲安好。笔者初略一看,地址和电文合起来少说也得七八元,就告诉了这个价格。对方一听,显然预料不足,一时不知所措,因彼时一个农村中年人一天十分工,折合出红利不到五毛钱。此电报显然不紧急,我便问为什么要发此电报?对方说:在家时,天天晨起给母亲请安,习惯了。我说,那打个电话也行呀,便宜多了。对方:不行呀,电话太不方便了,村里倒是有一部,但无专人看管。我说:可电报太贵了,请个安就花这么多钱也太不值了。对方想了想,最终没发,兀自走了。

“出恭”的第三个意思才是大小便的委婉表示。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中设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入厕当然可以,但须先领此牌。因此俗称入厕为出恭。并谓大便为出大恭,小便为出小恭。凭牌进出厕所和考场,好比衙门里要打出“威武”、“肃静”的招牌,以示庄严。直接说,“出恭入敬”,就是出入要恭敬,要遵守纪律,轻去轻回,快去快回,不得喧哗吵闹,干扰他人,也体现了对皇上殿试的尊重和恭敬。不过,内急之时,尚须作恭敬如仪状,终究是件费力而滑稽的事,但堂堂科考而能顾及内急之需这等细节,真可算得是推己及人、深体“下”情的大大仁政,士子们于感戴之余,便将如厕称为“领出恭牌”,简称“出恭”,因此而玷污了自家的“恭人”(古时命妇封号,后泛指官员的妻子),也就顾不得了,忠孝难两全,夫妇之恩比了皇恩,不过是小菜一碟。

要命的是,“出恭”之后,原本挺高雅的“恭”便有了解手的意思,随之衍化出来如“恭桶”(便桶)、大恭、小恭、出虚恭(放屁)等带着不雅气味的词语。

好在“出恭”与其衍生词现在基本已经废弃。

除了“出恭”外,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便旋、行清、更衣、解手,方便等。问题是,古代虽这么多的“屙屎”的雅称,但古人似乎在厕所的设计和建造环节不怎么上心,据《左传》记载,晋景公一次在吃饭之前,由于肚子发胀,“如厕,陷而卒”,过了好一阵才被发现。堂堂一国之君,竟然掉到茅坑之中“薨”了,也算创下了一项世界之最。你说这厕所该有多简陋?弄不好与附图里的福建闽南如厕习俗差不多罢。

顺便附上两幅图,选自画家黄永玉的《出恭十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