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门罗的《沉寂》里有一个片段,朱丽叶的爱人,在海难中死去,并就地举行异教徒的火葬仪式,朱丽叶目睹爱人被焚化的过程,内脏被烧的滋滋作响。当时正是午夜,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有身临其境之感,巨大的悲哀笼罩了我。窗外是黑黢黢的夜,阙寂无声,窗内,我手捧一卷书,想着那触目惊心的场面和一个女人能承受的悲哀。
人终归会和自己相遇,从此不再依赖任何一种关系朱丽叶的悲哀完全不止这些,故事开始的时候,她只有二十一岁,年轻貌美,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正准备攻读古典文学的博士。她在火车上邂逅了有夫之妇埃立特,于是在爱情面前彻底沦陷,再不顾学业、前程,与渔夫埃立特同居在一起。埃立特并未与妻子离婚,她在一起车祸中,成为植物人,埃立特一直照顾着她。除了有妻子,埃立特还有情人,朱丽叶并未得到埃立特全部的爱,他们的同居生活也算不上幸福美满。
人终归会和自己相遇,从此不再依赖任何一种关系朱丽叶小的时候,是父母的骄傲。当她带着女儿回到娘家,却发现心心念念的家已经变了模样。母亲卧病在床,几乎失去了生命力,自身难保,无暇顾她,却极依赖一个牧师。父亲则对新来的帮手产生了爱情,处处讨她的欢心。而朱丽叶不再是那个让父亲引以为豪的研究古典文学的知识女性,她和一个渔夫生活在一起,这个渔夫甚至没有给她婚姻,她却为他生了孩子。这让父亲感到丢脸,他甚至谎称家门口的火车站已经不在,这样,朱丽叶回来,可以不让邻居们看见。
人终归会和自己相遇,从此不再依赖任何一种关系爱人不忠,父亲凉薄,已经非常不幸了。但命运早早设下埋伏,伺机给朱丽叶致命一击。她视若掌上明珠的女儿,离家去一个“灵性平衡中心”,一去之后,再无回来,等朱丽叶找去,已是人去楼空。也曾有过明信片的问候,但终是渐去渐远渐无书,人间蒸发了一般,任凭朱丽叶如何寻找,不见一丝踪迹。而最后,朱丽叶从女儿的一个朋友那里得知女儿其实早已结婚、生子,生活富足,她也一直知道朱丽叶在找她,甚至知道朱丽叶的住所——尽管她为了寻找女儿,散尽家财,搬迁多次。真相的残酷让人始料未及,是女儿不想再与朱丽叶有任何瓜葛,而且,没有迹象、没有原因、没有只字片言的解释。
人终归会和自己相遇,从此不再依赖任何一种关系门罗是我钟爱的作家,因为她写出了人生的常态——她笔下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有不寻常的痛苦经历,欺骗、背叛、病痛、甚至谋杀——即若佛家所说,人生的常态即是苦。只是她以优雅的文字娓娓道来,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遭遇,那些痛若剜心的伤害,竟显现出悠远旷达的人生智慧——所有经历不过是走向自己、走向自由、走向某种宇宙精神的过程——就像你经过很长时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回首张望,一路烟尘,云淡风轻。
人终归会和自己相遇,从此不再依赖任何一种关系正如朱丽叶经历所有这些后——她已经失去外部所有重要的人际关系,与她联结的只有某种她可以依靠的宇宙精神。她拾起了放下经年的古典文学,《埃塞俄比亚传奇》中的印度天衣派教徒打动了她。这些人视外在的关系为生命的羁绊,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他们一开始就明白人生其实只有自己,只不过朱丽叶经过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才和自己相遇,从此不再依赖任何一种关系。
而这并非是无可奈何的放弃,而是大悲后的彻悟。正如门罗在接受BBC采访时候说的:我不觉得我给了朱丽叶什么艰难的时光,她成功了。
人终归会和自己相遇,从此不再依赖任何一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