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记录 | 学习如何思考,思考如何学习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开机启动页

三个月一次总结,半年一次反思,这是我给自己制定的阶段性记录点,而这次记录不仅仅是“半年反思”,同时也是一款产品从0到0.5的反思,更是我的第一份产品工作反思,所以我会予以详细记录,加以深刻反思

先从流水账开始,如上图所示开机启动页,这是我一天工作的开始,Chrome浏览器+Infinity插件构建起来的云桌面,与家里的电脑保持实时同步

7:20起床,8:00出门,在8:00~9:00这段时间内,带上耳机听各种知识付费产品(我们的新项目“知狐”就是知识付费产品),我必须保证我是该领域最疯狂的深度用户。对了,我还计算过坐公交从宿舍到公司需要43分钟,而坐地铁则需要52分钟,由于早上赶时间,所以会坐公交,晚上时间较松,下地铁后直接慢跑回来,权当锻炼······

9:00来到公司,在9:30正式上班的间隙,我会边吃早餐,边打开启动页的Twitter,把世界的新闻过一遍,然后打开36kr,36kr科技八卦太多,关注资深记者闫浩就足够了,他总能在第一时间挖掘到最新的价值新闻。朝闻看完后,30分钟也就过去了,我会用Google Calendar(日历)查看工作安排,由于不是管理者所以排期往往比较空,现阶段更乐于将Google日历当作番茄闹钟,每天8小时的工作切割成5~6个1小时的番茄闹钟,在番茄闹钟内,集中精力专注于一件事,远离包括手机在内的一切干扰,这是一个挺艰难的过程

早上2个番茄闹钟后,就到了12:00午饭时间,一般点外卖,在午饭期间刷一遍NBA集锦、刷一遍即刻,上去胡言乱语几句,美其名为“指点江山”,抑或是“产品经理的日常”,不知不觉间竟在2个月内发了超过500条动态,收获了8673次赞以及832个小粉丝,即刻是款好产品,我辞职后会专门写几篇文章研究它,推荐你们试玩

我也是一名Jiker

下午就是3~4个番茄闹钟,不过一般会被各种会议打断,其实每一次开会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你是很难想象一个实习生能够与搜狐的总经理、产品总监、运营总监一起开会时对你思维的冲击的。我拿iPad+蓝牙键盘办公,开会时一键自动录音,同时负责会议笔记,每次揣摩他们的意图,的确都是大牛,逻辑严密,态度坚定,表达清晰,至今无法理解互联网业内普遍讨厌开会的情况,每一次开会都是一次学习,即使有的例会的确浪费时间

然后是下班、戴上耳机听着音频挤地铁,一天也就过去了

每次半年反思,最核心的反思问题是:我比半年前进化了吗(对的,是进化,不是进步,因为人总是会进步),说得装一点,就是我认知升级了吗,在哪些方面认知升级了,这能否构成你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把你放到罗马的斗兽场上,你能存活多长时间?这个问题我想一天时间,这半年的进化主要体现在我能清晰地理解下面几句话:

-1-

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一句正确废话,更像是失败者自我麻醉时的心理安慰,其实每年会有99%的新创企业倒闭,只有1%的企业能存活到第二年,成功率就摆在那里,失败几乎成了必然

大二至大三时的玩票创业项目“即可印校园O2O打印平台”也算是一次失败,以前我不理解猫饼APP的创始人纯银为什么能力挺强的,竟然亲手做死了10款产品,每一款都未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所以我现在总是调侃:我也许要带着“亲手做死两款产品”的“光辉事迹”去找我的第一份工作

我全程参与了知狐APP从0到0.5,从梳理产品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选择创业赛道、进行产品定义、差异化、构建商业模式、搭建运营体系以及竞品监控体系这些宏观模块,到给APP起名、注册商标与软件著作权、输出品控手册、规范化手册、以及各类调研分析报告,全程参与其中,我很感谢这次机会。记得这么个段子:第一次创业不需要很多钱,毕竟你总是会因失败而破产的。我们创新业务团队配备了搜狐广州分公司最强的人员配置,15人的小团队,花费了半年时间,如果你是单独创业,按照最低标准的每人1万/月计算,仅人力成本就需要15*1*6=90万,这应该是中国一中产阶级一生的储蓄总额,说是创业破产一点不为过,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件事,那就是搜狐的张朝阳老板给了我们90万来练练手,至于失败的原因,我可以深究一下:

1)创业是创造价值,而我们却没有发现痛点。创业与做买卖做大的区别在于创业创造价值,做买卖流通价值,你要创造价值意味着你能发现原有行业的弊端、发现用户的痛点,解决这个痛点非你不可,为了说明什么叫做痛点,我先讲一个故事:

米折网、贝贝网的创始人张良伦2011年离开阿里巴巴创业时,确定要做返利网站,因为无需库存、而且由于阿里巴巴的经历,有相关卖家资源。张良伦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建网站,也不是去买流量,而是先调研返利网站的痛点,如果这个行业现阶段不存在痛点,已经存在行业巨头,你还想赢的话,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砸钱砸人砸资源,这种做法专属于大公司,比如腾讯做全民K歌,当时唱吧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NO.1,但腾讯砸钱砸人砸资源,利用微信关系链照样反超唱吧。创业公司要赢,只能赢在痛点,赢在创造价值。张良伦经过3个月的调研,喜出望外,因为返利网真的存在痛点,那就是—返利比例低,提现时间长,针对这个痛点,他给创始团队的要求是前三年不允许考虑盈利,针对返利比例低,张良伦的米折网全额返现给用户(当时的行业返现比例为20%),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对手需要养100人的团队,我们不需要,我们100块就能生存1个月;针对提现时间长,米折网选择垫付,返利金立即到账。经过一年后,米折网就追上了行业第一

对比而言,我们始终没有发现真正的用户痛点,项目前期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以缓解公司三年没有创新产品带来的养老氛围,而不是为了解决痛点而创业,这是“知狐”失败的核心原因

到了项目停摆的时候,我正看完一本书——《小群效应》,让我认识到社会性动物“人”的心理,从中得到启发,可以将“学习小组”的概念融合到我们的知识服务产品中去,如家庭小组、情侣小组、朋友小组、班级小组、部门小组等等。知识服务产品的核心驱动力是焦虑,这几乎没有疑问,但焦虑情绪的触发频率并不会很高,而懒惰更符合人性,触发频率也更高,因此利用“学习小组”抵御惰性可以一试,至于是否真的奏效,谁也不肯确定,借用一句话“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需要在用户中进行验证。但是,项目已经停摆了,想法也就成了空谈

2)第二,我们是“可做”、“想做”,但是“不能做”。“可做”是指产品是否面向未来,是千百年来的大势所趋,如我们雷布斯的话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我自己总结的趋势定律是:要么拼效率,要么拼体验。基于移动端的音频知识服务产品在发行效率上是完胜传统出版行业的,因为传统出版行业会有半年左右的滞后时间,举个例子,《黑天鹅》这本书,从书稿到成为书籍摆到亚马逊官网进行售卖,再到我们国内出版机构进行翻译再出版,然后我们下单购买,这一流程的效率远没有《黑天鹅》的作者直接进行网络授课高;二是知识获取效率,我们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浩如烟海,以至于我们不知从何入手,而通过知识服务产品,请国内、甚至国际顶级大牛将知识嚼烂了,然后慢慢给你喂养,比如现在火热的区块链,你该如何学习?我猜你会先百度,然后看一些博客、知乎大V的回答,持续一段时间后,你感觉似懂非懂,处于懵懂状态(其实是一眼懵逼状态,不忍心戳破你们),因为你还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而通过王煜全的《全球创新260讲》,他会从原点出发,给你指明学习路径,带着你去读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亲自写的论文,帮助你搭建学习的阶梯图谱,这就是对知识获取效率的提升

除了效率符合时代的趋势,知识服务产品也符合移动互联网的两大特质,一是如其名“移动化”、二是因移动化带来的“碎片化”,让现代人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如公交地铁开车上下班、睡前、跑步健身、用眼疲劳,进行自我提升,缓解处于科技加速状态时代带来的焦虑感,焦虑背后是恐惧,恐惧背后是生存,如《自私的基因》所言,生存—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生物亘古不变的追求

基于以上两点,知识服务产品是“可做”的,而且我们也想做,如老大所言:每个产品经理心中都有一颗做教育的心,教书育人是多么有价值的一件事。当我们搭建好平台后,让中国最好的学者给大家授课,尽可能地消除认知差距、尽可能地让社会更公平一些,如猎豹移动的CEO傅盛所言:当下时代,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认知能力。我们更能体会消除认知差距给社会带来的价值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最后一点,那就是“不能做”,“不能做”的原因有很多,最核心的是领导层无法下定决心来做,处于观望摇摆态度,具体到知识服务这款产品而言,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我们需要钱来请内容行业的编辑加盟策划、需要请大牛讲师->领导层认为你需要做出显著成绩,认可你们具备打造爆款能力后再拨款->没钱请不来优秀编辑、请不来大牛讲师。“不能做”的第二个原因是团队基因问题,理论而言,上述的死循环是有突破口的,那就是在已有团队的15人中有内容行业的牛人坐镇,可逻辑漏洞在于如果我是内容行业的牛人,我还需要憋屈在体系内吗?为何不自行搭建团队创业呢?在内容行业中,得到APP的罗振宇是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十年央视策划经验;樊登读书会的樊登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十年央视策划经验;核桃live的姚飞、凯叔讲故事的凯叔均拥有十年央视策划经验,行业内做得最好的团队创始人基本都经历了十年央视的摸爬滚打以及资源人脉的积累,而我们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年轻团队,团队的基因就不适合做内容,因为做内容其实就是能力+资源的双重变现

3)第三个失败的原因是企业赋能的问题。我热爱搜狐,也对我们张朝阳老板的冒险精神、坚韧不拔所感动(我们的张老板坚持每天6点起床,8~9点在千帆直播上进行英语时事直播,一做就坚持了3年),但正是因为热爱,更有义务指出它的问题,搜狐逐渐脱离互联网一二梯队可能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何搜狐博客输给了新浪博客、为何搜狐微博输给了新浪微博、为何搜狐新闻不敢狙击今日头条,为何网盘、邮箱、快站、社交、游戏、电商都一一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虽然我认为“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但持续失败,无一成功必有起原因。我说我观察到的两点:

其一,组织不赋能,有时还负能,成为新项目的累赘。大公司PK小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组织赋能,组织在大后方提供一切支援,包括资金、开发资源、人脉资源,以及各类产品通用框架,比如账号体系、法务协议、BI系统(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系统)、支付清算、品牌商标等等。但事实上更多情况下这些却成为了新项目的桎梏,束缚了新项目,举两个例子,第一是账号体系,搜狐集团统一使用同一套账号体系,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套账号体系将会是搜狐集团所有产品安全性能的最大值,比如做P2P金融的搜狐慧赚,安全性能要求必然最高,为90分,而做搜狐新闻、搜狐视频这类娱乐产品,不涉及金钱交易,安全性能要求60分即可,但为了套用这套账号体系,必须把体系的安全性能要求设置为90分,导致这套体系注册登陆时要求强制设置密码、设置密码时强制要求8~12个字母数字组合、手机号注册地与当前联网地点不同时强制语音验证码,而语音验证码语速又特别快,因为能提升安全性、各种特殊情况都会触发图形验证码,而同样为了安全性,图形验证码的模糊等级几乎与12306网站无异,我无法理解在现在单个用户获取成本高达10元的情况下,搜狐为什么还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如果是我来主导,我前期只做微信第三方注册登录,连手机验证码也不需要绑定(不要扯什么国家规定啦,当你的DAU 1万都达不到的时候,谁有精力管你),即时要做,那也先做4位的验证码,而不是6位,因为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一次性最多能记录的数值范围是5~7个,6位验证码容易忘记,4位的验证码就能支撑10*10*10*10=10000的并发用户注册,中国能达到这个注册级别的产品不会超过100款,更何况是产品处于探索期;第二个例子是BI系统(商业智能),产品处于探索期,数据反馈结果,驱动产品成长,这是新产品必备利器,可前期就自己来做就舍本逐末了,你应该将所有的开发资源投入到产品开发,BI系统让第三方来做,产品起来后再根据自身业务特性独立来做,这才是正道,可却由于我们是所谓的“大公司”,不允许使用第三方数据工具,因为会涉及集团数据,我们只能调拨本来就已经稀缺的开发资源,上线日期一拖再拖,时间一长,军心不稳,开发离职,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其二,缺乏信任,领导层做不到放权。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产品起名,名字重要吗?当然重要,一个像“今日头条--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样的好名字能让产品传播事半功倍,可真正的好名字是可遇不可求,需要灵光闪现的一刹那,是急不来的。首先我明确自己的态度—“知狐”是一个烂名字,产品名字的价值在于契合用户的心智,让用户看到名字就能产生联想,而联想又可以分为好的联想、坏的联想以及没有联想,而“知狐”会让人联想到“知乎”,进而联想到“碰瓷”、“抄袭”,这显然不是好的联想,我们提供了很多更好的名字,比如“更好”、“Better”、“Up”、“享学”、“微鲸”、“轻课”、“令狐聪”等100个名字,前后折腾一个月,可上面始终没有反馈,我们不知道他们要什么,需要揣测他们要什么,而不是思考用户要什么,用户的心智时什么,我们认为我们比领导层更懂这个16年才起来的新兴行业的,起名字这种事情我们这些“听见炮火的人”竟然没有决策权。甚至,先暂且确定一个名字就可以上,如果我告诉你抖音以前的名字叫做“A.me”,你相信吗?

以上,我衷心希望搜狐可以变得更好,在张老板的带领下有一天能重回第一梯队

4)最后是办公室政治,涉及隐私,不再展开,但这不是主因

总的来说,这一次创业比大二至大三那次成熟太多了,大二大三那次纯粹是玩票项目,这次是荷枪实弹真刀真枪开干,我得到的远比我付出的多,感恩搜狐

-2-

刻意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

如题目所言:学习如何思考,思考如何学习,这次工作的另一个收获就是我懂得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人的综合能力可简单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与软实力就像电脑的外设与软件,外设是硬实力,软件是软实力

硬实力的提升实在有限,可能还下降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身体情况,二是头衔。工作后,锻炼明显减少了,半年时间我只看了不到3场NBA比赛,从一周2~3次的锻炼时间降到了0~1次,忘改善,另外,很庆幸还没脱发······至于头衔,“亲手做死两款产品”以及“前搜狐产品”好像含金量都不高,不提也罢

软实力的提升是显著的,如思考模式、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信息能力、人文情怀、数据能力、耐力等等,更重要的是我掌握了如何提升的方法:刻意练习,下面针对性地细说一下

1)思考模式。思考模式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也可能理解为认知能力,你如何思考意味你如何沟通、如何管理、如何解决问题、如何看待世界,那如何构建思考模式呢

第一步,先搭建底层的思考模式。以前我看第一部心理学书籍《影响力》的时候,感叹惊为天人,对“互惠”、“言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比较”等原则十分认同,里面也通过心理学的“科学实验”证实了,我感觉也的却是这么一回事,可再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就立马哑口无言,我竟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同时由于心理学的实验对象往往是人,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因时代、地域、文化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并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但亘古不变的是人性,人性根植于人类的基因中,而群体基因需要长时间才会共同演变,到底是多长时间呢?至少是上百万年前人类的采集-狩猎时代,今天所谓的人性其实就是采集-狩猎时代的产物。因此先搭建更底层的思考模式,让思考模式成为我们的个人操作系统,《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的认知升级大课》、《思考,快与慢》、《自私的基因》、《穷查理芒格》、《人类简史》等均属这一类

第二步,在底层思考模式搭建好了以后,才开始搭建应用层,底层是“道”,应用层是“术”,我们要明道优术,像《影响力》、《小群效应》、《上瘾》、《习惯的力量》、《乌合之众》均属应用层

最后就是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刻意练习,我现在写作,也是一种刻意的练习,我个人在读书上的刻意练习模型是:1+10+100原则 —— 一句话定义这是什么+10个作者举的例子+100个自我对理灵活应用的案例,我会用幕布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与案例(Ps:因为我的幕布是朋友送的,有义务给人家打一个广告哈),如下:

2)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对希望在组织内往上爬的人,重要性仅次于思考模式,对我来说不是,对我而言,仅次于思考模式的是洞察力,在洞察力这条长板上,我几乎远胜一般人,可不知天高地厚地称之为天赋,暂时还没找到提升的方法,先略过,有一天发现方法后回来补充

沟通可分为演讲、对话、谈判,其中对话又可以分为向上汇报、同级交流、向下指导,注意,评判沟通能力强弱的唯一标准是对方能够听懂多少,而不是自嗨,攻克沟通问题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先去口音,口音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粤语的口音是很重的,我在几个月前才知道z、c、s与zh、ch、sh的区别,n与l的区别

第二步,演讲,演讲的意思是从1对1变成了1对多,除了技巧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要求,腾讯出来的产品经理演讲能力往往是超强的,这很可能与腾讯的分享文化有关,也就是要多练,我现在被人拉进了一个换脑俱乐部,每半个月会组织一次分享,虽然我还没去过,但我乐于尝试

第三步,学会对话,互联网企业的会议上不需要马屁精,大胆表达即可。逻辑很简单,第一,如果你是领导,会议上没有人挑战你的决策,你其实会心虚的,这就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恰好有人提意见,他其实是求之不得,你只要注意态度,对事不对人即可;第二,一定要知道商业不是科学,没有唯一准确的真理,在商场中没有谁能保证自己一定对,更何况有真知灼见的人只占1%,你确保你的逻辑是正确的就完全可以大胆Challenge;第三,如果你真的那么不幸,遇上一个自我感觉良好、不容忍下属Challenge的领导怎么办,早走为妙

第四步,谈判,谈判谈的是什么?谈的其实是心理战,谈判是沟通中的高阶技能,谈判技巧高的人往往是人精,显然我不是,提几个我个人总结的谈判技巧,“统一战线,不要站在对立面”、“对有野心的人许诺宏伟愿景,对有恐惧的人明确失败后果”、“先下手为强,提前一步预判对方动作”(我面试的时候从不会等面试官说请自我介绍一下的)······

3)管理能力。好的一生离不开管理,如Keep的slogan所言:自律给我自由。管理可分为个人时间管理、产品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名菜鸟,我目前的段位是没有资格谈论企业管理的,产品项目管理也是跟着产品总监处于被领导的角色,但他给我指出了进阶路线----放弃《项目管理1.0》、先看《项目管理2.0》,再看《项目管理3.0》,听着好像一个段子,可有方向总比没方向好吧

对于个人时间管理,我推崇科恩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工具同样推崇Google日历,在上面的图片中已经贴过这一理论,不赘述

颜色即轻重缓急

4)信息获取能力。在半年的时间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信息获取能力的显著提升,我明确地知道到哪里能够获得我想要的信息,互联网革命被称之为信息革命,可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最有价值的信息往往只在很小的圈子里流转,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连接,所以方法论就可以提炼为:

明确知道你能从哪里获取你想要的信息-----不断建立连接,建立连接需要未雨绸缪----层层剖解,剔除无效信息,留下价值信息。我想举两个例子说明,这是我半年里亲身经历的事:

第一件事是调研各竞争对手的分成比例,分成比例往往是平台与讲师间签署的秘密协议,如果我们团队能够获知各平台的分成比例,那么在与讲师谈判的过程中将更有底气。那我能从哪些渠道获取这些信息呢,微博、知乎、简书、邮件、行业内人士微信、讲师本人都可以,我从知乎开始找讲师本人,私聊他们,大概只有1/5的讲师会回复,微博的情况也差不多,但在简书私聊的效果却特别好,很快我就发现原因了,我在微博、知乎只是一个小透明,而在简书已经是一个接近1万粉丝的小V了,自然更愿意搭理你,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建立影响力的重要性(我在即刻App也快成小V了、在今日头条也已经通过官方认证,与外界的连接越来越紧密),经过一番死缠烂打,还是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份调研

结算调研

第二件事是我在做竞品监控系统的时候,从36kr等媒体的报道中获知今日头条已经进军知识付费领域,我们这边的运营人员也获知今日头条团队在上海洽谈内容团队,已经买入大量课程,但这个项目头条依然处于保密阶段。为了监控头条的进度,我先到AppStore,把知识类目的所有App都下载了下来,一个个用微信第三方登录进行测试,直到有一款叫做“好好学习”的App只需要微信第三方登录就能完成注册,然后细看了一下用户名,居然与我头条号上的名字一致,大胆猜测这就是头条的秘密产品,因为只有同一家公司才会共用同一套账号体系,不过这是大胆假设,此外还需要小心求证。为了确认这条信息,我回到AppStore,得知开发者为北京臻鼎科技有限公司,然后我跑到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该公司的注册信息,得知该企业法人代表为张伟,与头条系母公司字节跳动旗下的另一款产品企业法人代表一致,当即确定这就是头条的秘密产品,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第一个知道的局外人,但这如侦探一般的信息找寻过程很有意思

实习生的价值其实就是给大佬省时间

5)人文情怀。如老乔所言:“产品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科技如躯壳,人文才是灵魂,只有兼备人文情怀的产品经理才能做出有人文气息的作品,这也是我所缺乏的,很庆幸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看下面Medium的启动页,多美呀

Medium

以上就是我半年工作的收获,比较可惜的是没有锻炼自己的数据能力,如即刻App的瓦总所言:“洞察力让产品从0到10分,通过数据驱动能让产品从10到70分,让产品走到100分的是企业文化”,洞察力天然具备,数据能力是缺失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将今日头条视为下一个目标,因为这是中国数据驱动能力最强的一家公司,尽管我知道进入头条的难度很大,但试试无妨,我能给他们的“好好学习”产品理清很多思路,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想法

-3-

理想向左,现实向左迈了一小步

我明确知道自己3~5年内要做什么,而现在是一个好的开始,虽然第一次就折戟沉沙,但起码向目标前进了一点。我讨厌别人问我为什么要做产品经理,因为对我而言,这个问题问反了,我的目标是给社会创造价值,让自己脑海的想法能够实现,让生活更酷一些,至于它的Title叫什么,产品打杂、产品维护、产品客服、困难终结者、全能神,I don't care,只是恰好它被人叫做产品经理罢了

同样地,你问我为什么要留在北上广深,答案也不是什么北上广深机会更多、有未来;问我为什么会更乐于创业,答案也不是什么改变世界,只是我一直在追寻一种让自己活得更快乐的方式,如果我能从乡村钓鱼中获取无穷无尽的快乐,那我就回去钓鱼了,可惜并没有,相反,我热爱北上广深的繁荣,让我时刻感到兴奋,创业也是如此

先认识到你并没有那么伟大,才能平和地接受平庸,即使在心理上要拒绝平庸,可平庸将会是99%的人的宿命,不妨自私一些,先问问哪些事情能让自己活得快乐,如果我告诉你乔布斯对修禅的热情远大于改变世界,可能你不信,但这就是事实,他大学修了两门选修课—书法与修禅,然后就辍学跑到印度、尼泊尔求他的“真经”了,他能保持如激光般专注,也是因为他能从苹果中获得快乐,马斯克在《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开电动车Tesla、通过Space X去火星才是他的乐趣所在

这半年,我意识到在野蛮成长,如果要打分,那就打个80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