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正经八百地讨论一下圈内的事。
一次成功的营销
与未来可能的“逆袭”
文/圆耳朵的兔子
【干货】你所“不懂”的广告,也许就是新媒体的“逆袭”这两天最火的传媒圈事件,无疑是5月25日的《深圳晚报》——两家什么都“不懂”的自媒体,在这家报纸的头版打了两个让别人“不懂”的广告。
感觉:
第一,脑洞大开。
第二,传统媒体的日子是真的难过!
第三,牛逼的文案是成功的一半!
以及:
无论是新闻内容本身还是附加的产品,都已被自媒体占领。
还有:
营销!营销!还是营销!
下面进入正题——
在移动端投放广告效果更好
问各位老板一个问题:做广告,你首选什么地方?
答案大概是这样:图便宜,选报纸;求效果,电视台;要眼球,找网站;显摆自己个儿有钱,到处都投呗!
那我问老板们,移动端呢?特别是社交媒体,想过吗?
我熟悉的A老板,今天我问他这个问题时,他问我:手机?没人看,我就不看。至于社交媒体,A老板表示,微信?那不会!那和微商不是一样了吗?
你看,这就是思维问题。
下面有些数据,来自移动大数据平台TalkingData发布的《2015年移动广告行业报告》。
上图中排名第一的广点通,就是负责在微信圈打广告的。也就是说,社交媒体的广告量增长非常快,而且在这个平台投放广告,效果也可能是移动端最好的。
上图显示了新媒体行业广告投放的喜好,虽然投放量最大的仍是传统网站,但从点击量排名上看,社交媒体已经有超越搜索站点的趋势了。
这幅图显示移动端广告份额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不难看出,由于移动端广告流量的增大,广告主的定位也更加精准,因此品牌效果更好。
说这些,是为了表达“在移动端投放广告是当下广告行业的最佳选择”。这与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答案是——
正因为你需要找自媒体投放广告,所以他们也开始打广告了。
很绕口,但却反映了行业生态的转变。
这次借势营销很成功
我说成功就成功了?当然不是。所以我举个栗子:
这是《深圳晚报》头版广告的“玩坏版”。你注意到了吗?利用这个版面结构进行宣传的全是新媒体平台,或者你们说的自媒体。
请问老板们,你们做广告之前,是不是先得看一些成功的范例?那么,第一家打出“不懂”系列广告的主儿,是不是值得你们学习?你会不会好奇地打开它的平台参观一下?
OK,A老板会。于是,他成功地为两家自媒体贡献了流量。
这就是借势营销。
可以说,虽然自媒体可能“卑微”到依旧要借助纸媒的平台宣传自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偷偷施展“化功大法”借势营销,完全可能将纸媒的广告主拉到自己的平台来。尽管接下来模仿的对象无穷多,但在流量上受益最多的一定是始作俑者。
所以,这些自媒体平台并不担心在传统媒体打广告会伤自尊,相反,他们非常期待这种合作。一方面,纸媒通过奇葩的广告成功地吸引了眼球,不管单日发行量有没有突破,反正微博上关注他们的肯定多了。另一方面,自媒体借助纸媒及其所属新媒体平台,可以实现广告的多次传播和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何乐而不为?
为什么说这个广告代表行业生态的变化?
对于这次的广告创意,显然各方是认可的。来看下面这个——
继《深圳晚报》后,它成了26日最热门的广告版。
这类广告我们显然不是第一次见到了。他们为什么频繁出现?
用《深圳晚报》常务副总编辑周智琛的话,这是「传媒生态变化」。
我猜他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他后面有句话说出来了:纸媒的白纸黑字,比网站神马的有效多了,你自媒体再强大也得找我!(特指深晚的“不懂系列”。)
第二层他没说出来,是我猜的:自媒体的借势营销,下一步完全有可能让他们在广告行业成功“逆袭”纸媒。
不是危言耸听。
纸媒请看一组数据:央视市场研究机构媒介智讯发布的《2015年1-12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报纸广告降幅在传统媒体中最大,达35.4%,资源量(广告占版面积)降幅达到37.9%。
这充分表明,虽然主流媒体目前依然牢牢把控着新闻舆论阵地,但他们的附加产值已经在大幅缩水。 相反,新媒体频繁打出“不懂”这类广告,一次又一次地靠“眼球经济”实现了增长。
所以今天有分析谈到熊猫自媒体联盟,就是因为广告做得好,流量涨得快,如今估值过亿元了。
这就是“行业生态”。在你来我往间,必定有一方因经营运作不善被淘汰,通常问题都在于定位。
纸媒定位是什么?党的喉舌,高大上,但是他们习惯了“包发行”这种事,根本不懂营销啊!那个广告版就是在给他人作“嫁衣”,特别是这种放给新媒体的版面,收入最多够给员工发工资。因为纸媒只发行一次,在移动端广告已经成为支柱的当下,纸媒并没有二次流量增值。
因此,传统媒体生存危机日益凸显之时,自媒体在此投放广告,也算给了纸媒一个创收的机会。但对纸媒来说,也许在挣钱之余,应该思考一下这会不会成为自媒体“圈地”的契机?虽然纸媒总是瞧不上自媒体,但人家今日能在你的版面上打出有影响力的广告,明日或许就能收编你的团队。
这次广告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纸媒作为传统传播平台仍然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这个前提也是纸媒需有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才能让事件更好地发酵。
有分析说得好:自媒体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传统媒体当然也需要自媒体的广告费。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实际上,我作为一个纸媒人,也认为双方要双赢。当然,更好的是传统媒体干好自媒体的活儿,让自媒体也心甘情愿地为我们贡献流量主。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喜欢兔子的文章,欢迎找我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