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被误读的俗语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卡尔加里的日出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俗语是“无商不奸”。意思是说,所有的商人都有其奸诈的一面。每当我们买东西时被小商小贩以次充好或短斤少两之后,总会想起这句话来。

其实这是一个口误。这个俗语的原词是“无商不尖”。自古以来商家卖米都以升为单位,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商家在卖米时常常会用一把红色戒尺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充足。一些有心的商家为了招揽回头客,往往会从另外的米缸里再撮点米,加在已经称过的米斗上。这样,已经削平的米斗就出现了一个尖尖。再后来,其他的商家也模访着这么做。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习俗,后来便被人们说成是“无商不尖“。意思是说,卖米的商人为了揽客,总要多给你一点“尖头”。

卡尔加里的日出

久而久之,其他行挡的商家也学会了类似的经营之道。比如卖布的商人会“加三放尺”,在你买完的布上多加三寸布匹;卖酒的商贩会“多加一两”;走街串巷的卖油郎也会给老顾客多添上一勺油等等。

古代的商人知道做生意不容易,所以十分注意诚信,多数人绝不会短斤少两,克扣用户。所以“无商不奸”绝对是误传。同时,为了防止个别商人短斤少两,欺诈客户。古人还在秤杆上刻上了“福禄寿”三星,俗称定盘星,谁要是敢短心少量,欺诈用户,就让他损福、损禄、减寿。

卡尔加里的日出

我常想,真正的商人一定以诚信为本的善良之人,他们知道怎样才能把事业做强做大。只有那些为了蝇头小利而贪得无厌的小商小贩,才会欺骗顾客,这也许是为什么他们永远不能成为大商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类似的俗语被误读,但是“众口铄金”,因为一句话,使一个行业蒙冤这多年,实在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