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我为什么觉得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将是运营驱动的?
互联网在国内的三个阶段
第一:1995~2004年前后,互联网早期,概念驱动时代。
第二:2004~至今成长期,产品驱动 时代,这个阶段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特别火。
第三:这个阶段很有可能就是运营驱动的时代,经过十年的发展,产品能力普遍的到了提升,想要在产品模式和产品机制上创新,可能会变的越来越难,因为可创新的点已经不够。产品体验和业务流畅可能会变的越来越变的同质化,差异化越来越小,于是决定一个产品能否脱颖而出可能就是运营决定的。
第1章:运营是什么?
(一)经典意义上的四大运营
a:内容运营:围绕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搭建起来的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内容相关的数据、内容数量、浏览量、互动数、传播数
内容的属性是什么、调性、从哪里来
如何组织展开
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内容
现有的内容如何能够更容易,更高频的被用户消费
如何具有可持续性
如何引导用户与我的内容发生互动至传播
b:用户运营:围绕用户的新增-活跃-留存-传播以及用户之前的价值供给关系建立起来的一个良性循环,提升跟用户有关的数据。
c:活动运营:围绕一个或一系列活动的策划、资源确认、宣传广播、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流程,做好全流程的项目跟进、进度管理和执行落地。
一个活动运营必须先明确活动目标、持续跟踪活动中相关数据,做好效果评估。
d:产品运营:通过一系列的各式各样的运营手段(比如活动策划、内外部资源拓展和接洽,优化产品方案内容组织等)去拉升某个产品的特定数据。
一个真正意义的产品运营其实是一个综合能力均衡,既熟悉各类运营手段,有熟悉产品,甚至能够完成一些产品方案的人。
(二)一些特别的互联网运营岗位
1、新媒体运营 2APP商店推广运营 3SEO\\SEM运营 4广告投放运营\\流量运营 5淘宝 6编辑 7qq群 微信群
(三)不同业务类型产品和公司运营工作内容差异
a工具类产品:较为注重效率和体验,通常是产品大于运营的。
b社交/社区产品:更注重氛围,话题和玩法,产品和运营并重。
c内容类产品:独特高质量的内容,包装让用户消费。内容产品的用户往往是依托于内容和话题,而需要定期策划出很多有亮点,有话题性内容。
d电商类产品
e平台类产品:特别注重节奏,例如什么时候拉人、拉多少人合适。当平台类产品读过了一个发展临界点后,会非常注重品牌。
(四)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产品的一个不同
传统产品:功能+体验
互联网产品:功能+体验+用户参与价值(例如上知乎是奔着一些高质量的人去的)
(五)运营工作的具体划分
1是拉新、粗活、转化 2是维系
(六)运营工作流程(互联网公司)
(七)运营与市场的区别
市场做的事会比较务虚,例如市场会做大量的传播、发布会、事件、活动等,,但这些工作不会立马落实在数据上。而运营更务实一些,任何运营做的事情例如流量、注册用户量、留存率、活跃度等。
传统行业产品触及到用户的过程,往往会有以下三个环节
互联网领域
(八)产品和运营的关系
产品方向和产品形态决定运营思路,运营根据用户反馈和需求决定产品调整和迭代。
第2章运营之光
(一)运营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a:投入产出比意识,流程化精细化意识。回报后置意识。
b:至少一项拿的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术(如文案、内容包装、生产、活动策划、用户互动维系、数据分析、策略制定等)
(二)
传统运营将转化,需要以交易达成为中心。
互联网运营讲用户,需要以用户价值为中心。
(三)运营的4个关键性思维
1、流程化思维:拿到某个问题后,一定要遵循以下这样3个步骤
a:界定清楚我想要的目标和结果
b:梳理清楚,这个问题从起始到结束的全流程是怎样的,会经历哪些主要环节。
c:在每一个环节上,我们可以做那些事情,给用户创造一些不同的体验。以有助于我们最终达成期望实现的结果。
2:精细化思维
你必须把自己遇到的大问题,折解为无数个细小的执行细节,并且要能够做到对于所有的这些细节都拥有掌控力。
3、杠杆化思维
先做好做足一件事,然后再以此为核心杠杆点,去撬动更多的事情和成果发生。
4、生态化思维
能否成功搭建起来生态,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要能够梳理清楚并理解一个生态的各种关系。
第3章 运营的一些核心技能和工作方法
第一:理论上,假如作为一个运营负责人,我们应该对于每一个关键性的用户行为定期(比如每三个月或者每半年)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分析。做到对每一个关键用户行的用户习惯和当前产品指标中的问题了然于胸。
第二:很多产品往往都是20%的重点用户给该产品带来80%的价值。数据对于运营的价值,就是它能够帮助你找到一块战场上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两种内容生产模式
PGC(专业内容生产模式)
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
二者区别:前者是雇佣了一批人生产内容如新浪、网易。后者是用户发言和生产内容如知乎、豆瓣。
整个UGC模型生态可分为5各环节
一:内容初始化:气氛塑造、话题挑选、初始内容填充。
二:少量用户加入生产:邀请、发现种子用户加入生产。
三:内容生产着激励:及时回复、互动、怎加曝光、关注物质奖励驱动。
四:更多新用户进入:把社区内已有的优质内容尽可能输送到外,形成传播,同事也借助其他手段来带动用户书的增加。
五:鼓励和引导更多用户加入生产
a、在产品和文案等各种层面加强引导
b、不断制造话题,借助话题来引发用户参与的意愿
c、通过“树典型”“树标杆”的方式来为用户树立榜样(如微博大v)借助榜样的力量。
短文案写作
①傍大款②颠覆认知
撬动用户互动参与意愿的8个原则
1、物质激励
2、概率性事件
3、激发竞争意识(例如微信运动)
4、营造稀缺感
5、赋予用户某种炫耀,猎奇的可能性。
6、营造强烈情绪、认同感、(激发用户参与动机的另一个思路,就是用户依靠细节的刻画和理念的传递等。赢得用户的认可。或是激发他们的某种强烈情绪)
7、赋予用户尊崇感和被重视感。(例如小米24小时内解决米粉的问题。)
8、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通过一些列对比,突出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的超值干,进而给予用户一个决策的理由。
注意:这8个方法需要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实现其威力最大化。
第4章 运营的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
(一)运营背后的客观规律
规律一:带着短性的线性思维投入到运营工作中,往往很难做好运营。线性思维:只考虑单一结果思维导向。
规律二:一款产品在其早期过于关注用户增长,甚至出现“爆红”等现象。往往反而会加速死亡。(生于拉新,死于留存)
注:并不是用户增长不重要,而一款产品,如果在它自身的核心价值点还未确定,产品体验也还不够完善的时候,就去贸然追求用户增长,这对产品是一剂毒药。
规律三:早期的产品运营,一定要围绕着“口碑”来进行。
(二)4种不同阶段的用户及其运营侧重点的差异
1、探索期产品
a特征:上线的时间不长,产品还在打磨,需求尚待验证。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小。基本可以忽略,还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接收。
b基本论点:探索期产品的运营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大量用户,而是为了将来一天能够服务好大量用户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
c探索期产品而言,常见的运营要点有如下几个
挑用户:取精华去其糟泊
尽可能通过邀请,BD等各种手段找到一部分“活跃”在圈子小有名气的名人成为早期用户。
对种子用户一定要给予各种额外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在这里做一个用户与在别的地方做一个用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2、快速增长期
特征:需求已得到验证,初步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市场上同类竞争对手大量出现,需要依靠快速增长迅速占领市场,冲出重围。
这一阶段面向用户的运营,开始由粗放转为精细,面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
3、成熟稳定器
特征:市场接近饱和,产品本身已经占领了很稳固的一块市场,增长空间已经很小。
这个阶段的产品共同特点往往在于,高度关注用户活跃度、高度关注商业变现路径,同时,运营也要精细化。
总体上会以品牌形象的树立,用户活跃度和商业变现为导向。
4、衰退期产品:替代产品出现,用户开始流失,转移到替代产品。
(三)最关键用户行为发生几率
任何一款产品,往往都存在一个“最关键的用户行为”它往往是围绕着产品的核心功能和服务的。这个行为的发生频率可能直接决定了你的产品价值,也可能直接决定了用户对你的认可度。一个新用户只有发生这一行为,才更有可能深度体验到你的产品价值。
例如:滴滴的关键用户行为是打车,百度外卖的关键行为是下订单外卖。新浪微博是关注其他人(因为不关注就没啥内容可以看)
(四)核心用户的界定和维系机制的建立
因为二八法则所以维系好核心用户是关键
满足什么条件的用户就可以被界定为核心用户
如何对一个核心用户更好的维系
(五)社区/社群的典型运营路径和逻辑
1、创建和初始化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个主题,然后就是有一个价值观,是利他性,并且是广泛认同的,最终会体现一些规则上。
2、信任感与价值确立
这一过程是不是确定这里可以得到什么,明确这里可以给我提供什么
3、去中心化
①培养和发掘追随者
②通过引导帮助用户在社区建立起来关系
4、自生长
第5章运营的职业发展与成长
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运营重点做好的工作可能会有那些差异?
1、工具类产品:更注重推广渠道铺设,营销事件策划等,基本以增长和传递产品价值为主。
2、内容类产品:更注重内容生态的构建,内容质量的提升和内容持续对外传播。核心逻辑是如何让内容质量更高,以及如何让内容得到更多的传播。
3、社交类产品:社交类产品的运用可能更注重用户的分级运营,相应规则玩法的制定以及营销时间策划,以玩法驱动用户参与,重点抓住核心用户,形成标杆效应。然后在通过海量用户对于某些玩法的参与形成话题时间,借带拉动产品增长。例如微信早期“摇一摇、漂流瓶”
4、社区类产品:社区类产品要求最高,需要同是关注用户分期运营,核心用户拓展/维系。社区氛围/文化构建。社区规划的制定/事件话题的策划等一些列各种各样的工作。生态的成长前期靠种子用户的氛围,后期可能靠持续不断的话题、事件、用户关系等。
5、平台类产品:平台类产品要求也不低,往往更需要关注重点用户的产品拓展和运营。运营策略的不断调整和落实,平台类产品的增长前期靠人肉+种子用户运营,中后期靠策略+业务匹配效率。
6、电商类产品:电商类产品运营其实更加注重流量建设,老用户维系、品牌建设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