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歆姑娘告诉了我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二十多岁的单身姑娘们不断上演的悲剧。
“我是一个学植物的女生,本科毕业后就考上了公务员,本应该在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工作,却因补充人手而分在了办公室。目前做行政工作已经两年了,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因为科室里就我一个单身,总是会被领导和同事们以这个为理由分给我很多工作。现在二胎政策放开,大家都生二胎去了,自然而然工作又被分到了我身上。”
一个学植物的女生本该像鲜花一样盛开。单身和年轻,本该是她在奋斗中最宝贵的两个财富,然而这两个标签却成了她的原罪,这份原罪让她苦不堪言。
面对父母的逼婚歆已经无力招架,但最要命的还是他那“专拣软柿子捏”的直属领导。
最近出现了一个机会,业务科室的领导想把她要回去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分管领导也同意,可是直属领导不放人。
为什么不放?像歆这种任劳任怨,还年轻力壮的人不用,难道去啃那些难缠的老酱油吗!
有时命不好,遇到这样的领导,你需要堵上这辈子所有的运气和毅力去抗争。
歆很气愤,很想和他吵,可考虑到他毕竟是个长辈就忍住了。去业务科虽然也是命运未卜,但她还是想全力一搏。
“不知道是不是心态出了问题,我一点也感觉不到快乐。我想知道怎么才可以说服我的直属领导。我真的很想和他撕一场,哪怕为此会失去工作!”
我回答歆:撕也是一种说服。即便你被绑在十字架上,你还是有说‘不’的权利。
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在对自己进行可怕的阉割,我们对破坏婚姻的隔壁老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却又因在我们中间发现了出轨老宋感到愤怒。
我们一方面要求自己低调隐忍一方面又期望别人让我们出人头地,就像我自己把生殖器官切除还要求自己多子多孙。
心理学教授霍华德(Howard)社会调试理论认为:遇到挫折时,我们过分强调了现状的合理性,这是一种对压力的妥协,并因此牺牲了改变困境的创造性。
所以,屌丝逆袭这件事情,多数时间我们也就嘴上说说。
2、
在担任无领导面试考官的日子里,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规律。
小组中总有那么两个人主导了讨论,其中A无论提出什么,B都坚决反对。其余的人虽然既不支持A也不同意B,即便他们在整个小组讨论中感到极大的不舒服,他们还是会选择沉默。
结果就是,考官最终录取了A或者B,忽略了其他人。
其实是我们创造了令自己不舒服的框架和组合,自己却对此浑然不知。 社会适应这趟必修课,往往我们还没考试就已经淘汰了,我们斥责这种行为是“勾心斗角”,我们对此不屑一顾。玩的好的人把它叫做“政治斗争”,并乐在其中。
“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你只要做自己就好了,努力的姑娘有一天可以得到她想要的回报!”
其实我完全可以用这种鸡汤文学来劝天下人,但我不能,因为“做自己”有时也是害人的。
一生为人,得登场无数次,退场无数次,或者是在自己的故事,或者是在别人的故事。不管是谁的故事,只要轮到你登场,就得光芒万丈,要是轮到你退场,也得笑着离开。
无领导面试中要打破这种僵局最好的办法是“活性剂”法:你并不需要直接对抗A或者B,你需要在A的观点和B的观点中找到能对你有利的东西并把它活性化,然后激发其他成员的观点,调整他们在群体中的位置并让他们“保全面子”。
活性化法对生活也是有用的。不要做一颗仍人摆布的棋子,而要做一个棋手,甚至成为一个布局的人。
歆需要把以下几个点活性化:
业务领导想把她调过去真的是因为她能力强吗?
分管领导明知道直属领导不同意,可他为什么还支持?
直属领导的背景如何,最高领导了解这事吗?
假如你足够敏锐,你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浮出水面了。
不过我们和歆一样不爱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比较喜欢思考,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有些人喜欢把生活当一种状态,实际上生活是一种斗争。
3、
歆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角色认同的问题。
你确定真的会做一个姑娘吗?而且是二十多岁的单身姑娘吗?
杰克·哈伍德(JackHarwood)指出,“我们不是与他人毫无关联,游荡在这个星球上的随机个体,我们与他人的联系不能被单纯地理解为个体表现的一种功能。”
换句话说,你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其实并不完全是你所做的,你是用一个社会身份去理解现实的。
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们喜欢用一种消极反应去强化自己的社会角色,比如歆姑娘把自己遇到的困境归结于她的三个群组身份:年轻姑娘、单身、老实人。她得出的结论是正是因为自己身上的这些标签带给她痛苦,她的心理模式是这样的。
建立社会身份→分歧→消极反应
所谓消极反应就包括:
1、这个世界对姑娘满是恶意
2、单身活该成为狗
3、人善被人欺
“比起解决问题,我们更喜欢自我伤害”就是源于这个不良的心理模式。一个人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个人身份与社会身份是两个独立系统,她才能成为一个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自由人。
有些人在生活这个舞台上太沉迷扮演角色,结果把角色演成自己,把自己演到失忆。
不要局限于你的某些身份,你有无限潜力可以成为任何人。如果你不高兴,你可以把某些人递给你的剧本扔了。
4、
我们此时需要转化身份。
以歆为例,既然“生二胎”或者“有家室”这样的标签能躲工作,直属领导还买账的话,你就该在群体中竖起一个新的身份,比如“病人”或者“孝女”。
具体策略是,当你强调你家庭义务沉重,需要赡养父母时。就会得到那些标签是“有家室”人的适度同情,这就为你争取到了一定支持。
反之,如果你太强调你“单身”的标签,就会扩大你与群体的差异性,当差异性特别显著时,你就会受到来自群体的排挤。
所以正确的心理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转化身份→融合→积极反应
行为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发起融合的一方,往往被认为更有魅力也更乐于合作。而分歧者常常被接受方视作侮辱、不礼貌和全面的敌对。
融合与分歧算是职场新人中最难适应的一课了,不是一句简单地低调就可以总结的,也不是见人微笑和乐于助人就会有好效果,对待生活鸡汤帮不了你。
因为不管你发起的是融合还是分歧,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接受方的眼睛和耳朵,即他怎么看待你的行为。
歆姑娘一定很难想通,她超负荷完成了直属领导的工作,直属领导虽然抓着她,但实际内心是极度讨厌她的。
为什么?直属领导内心深处痛恨你的努力,因为你和慵懒的他实在不同,他已经用鸭梨山大的工作提醒你了,可是你还是不改。
关于融合,你要学习的还很多。
生活中,位置是次要的,但角色是主要的。位置不能选,但角色可以挑。
所以我希望天下所有的姑娘都做个思想上的女流氓,生活上的好姑娘,外形上的柔情少女,心理上的变形金刚。
因为这样,你才不是别人生活中的一个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