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三十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妮妲”今天安然横过珠三角,除了正面吹袭的深圳受到较大的损害以外,其他城市都基本上安然无恙,尤其是备战状态最紧张的广州,受损情况几乎等于“毛毛雨”,非常幸运没有造成较大的伤亡和损失。这一次也有一定的幸运因素存在:一是台风路径在珠江口偏东转向,避免登陆直入珠江口;二是在登陆后的威力大为削减,凌晨2点多登陆大鹏半岛,经过一轮左冲右突后早上8点才进入广州番禺区,风力已经被稀释成强热带风暴,到了中午更是已经变成热带气旋,威力大减;三是经过政府的大肆宣传和“三停”处理,基本上设备、物资、人员都已经安置妥当,即使有比较大的冲击,都有足够的空间抵御。所以,这次安然无恙,是天佑我广,也是准备万全的结果。
但同时也想,为什么正面吹袭珠三角的台风,政府就不惜一切力量去动员,去准备防灾抗灾,高度紧张,而粤西、粤东部分城市曾经面临过的台风也威力惊人,但就没有这样大规模的“呵护”呢?显而易见,珠三角比较重要。因为资本、人才、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个珠江口湾区内!一旦受到大的损害,对广东乃至全国来说都是一大打击。所以全民动员就不足为奇了。而粤东西北地区的防灾救灾工作虽然也同样重要,但理性地看并没有珠三角的地位显赫,而且人口密度差太多(珠三角几乎遍地都是人),所以在预警措施上也有所差别。
有人觉得这次政府会不会是反应过敏?明明台风并没有想象中厉害,但还是动用了“百年一遇”的手段——停工、停产、停课来应对,似乎大题小作。但窃以为这是一种很恰当的做法:政府高度重视,百姓享受休假福利,防灾意识和城市安全宣传到位。既降低了灾害的风险,同时也为政府工作和政府形象加分。是不是劳民伤财?不能这样说,万一真的酿成重大灾害事故呢?这谁也说不准。在天津港爆炸、深圳塌方、邢台洪水淹没村庄等系列事件后,城市安全日益成为仕途“高压线”,一旦出事成本很高,代价很大。今年第一例特大台风“妮妲”,成为首开的抗灾示范案例,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信息的公开化。政府目前基本做到灾害信息实时播报,比如台风的活动路径、实时动向、各项参数等均能在网络或者电视上看到,各类新媒体平台也争相发布消息。政府明白信息透明的重要意义,也清楚信息公开不及时造成的恶果必须由自己承担(参看邢台的洪灾)。所谓“智慧城市”、“安全城市”的建设,信息公开化、即时化必须先行,也是树立政府平台公信力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