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你的合作在哪里?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学会合作是职涯成熟的开始

我早年任职的第一家单位,是一家科技型生产企业,主打产品是碳纤维,属于国际热点高科技材料了,典型的技术先导型企业。

我当时担任的是生产部门主管。

所谓的技术先导型,就是各个行业的新产品或者新技术在走向大规模生产或应用的初期都会经历的历程,随着产品、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上类似的企业逐渐增多,各家技术水平逐渐上涨,会进入生产先导型以及服务先导型。

这也是大部分生产型企业所要经历的生命历程,总结一下:

  • 技术先导型
    在技术上一家独大,市场上只有我一家有这个技术能做出这个产品,想胜出,此时技术占据主导地位。
  • 生产先导型
    随着技术的普及,市场上很多家企业都能做出这个产品了,那想胜出,就要比拼生产,看谁家的产量大,价格低。
  • 服务先导型
    随着各家企业的技术、产量逐步趋于平均,价格趋于稳定,想要胜出,就要比拼服务了,包括售前、售中、售后等各环节。

当行业发展到服务先导型时,这个行业也就基本上算是比较成熟了。

所以,马云说今后社会的各行各业发展到最后都会变成服务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嗯,废话少说,步入正题。


当初,我负责企业的生产管理,除了日常的生产工作,我们平时还要花费很多时间配合公司的研发部门做技术开发。

说白了,就是将研发部门在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一套参数拿到生产线上进行小批量生产验证,进而改进和完善一些技术参数。

许工,研发部的主管,总工程师,负责生产工艺中最关键的一些控制点的研发工作,也是和我打交道最密切的人。

这个人的一个工作方式值得去解读一番。

作为生产部门主管,我也是签了最高级别保密协议的一员,所有方案当中的关键参数对我都是开放状态,当然,不这样的话,我也没办法主导整个生产线的运作。

当时研发部门传达过来的所有研发方案都是传送到我的手里,经由我分解成若干道工序,并列出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参数组,结合生产线的各种工况,确认其可行性,以及各种注意事项,最终制定成车间的傻瓜式操作确认表,便于生产线上的一线工人们能看懂并精确操作,再分发到各个车间和工序组,进行开车生产。

这些研发方案的提供者,就是许工。

许工每次提供过来的方案永远都是PDF格式,要么就是打印的纸质版。

这给我的分解、编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为都需要我重新再用键盘敲一遍,不好直接进行编辑。

如果是word等可直接编辑版本,将会省掉我很多事情。

我曾多次跟许工沟通,让他可以给我可直接编辑的版本。

每一次,许工总是淡淡的说,为了保密,只能给我PDF版本。

我心里真的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这和保密有个毛关系。

姑且不论我签署过保密协议,如果真的想泄密,PDF一样可以是泄密载体,这根本就说不通。

有些话我不好当面点破。

那就是,版权心理、自私感、存在感在作祟。

这是我写出来的方案,那就是我的,怎么可以轻易把源文件就给你呢?
我只给你PDF或者纸质版,你想用,就请自己照着敲一遍。

因为对方是总工,在当初技术先导型的公司里,享有着无上的地位,这件事情我向上反映,也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后来这也成为了我离职的原因之一。

是的,就是这么个小事情,后来导致了我的离职。

因为,我非常看重合作思维的重要性。

在后来,每次面对HR“您希望与怎样的同事共事?”这一问题时,我的回答都会是:懂得合作。

不要给别人添堵


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或者说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都是别人送来的,给别人添堵,实际上是堵死了自己的路。

现如今,我离职后的继任者告诉我,组织架构调整时,进行领导力考评,许工的下属们给许工的评分很低,许工被降职了。

存在感与自我实现永远是两码事


每一个在职场上奋斗的骚年们,都希望能完成自我实现。但是,我见过太多的人,把自我实现当成了无时无刻都在想办法秀存在感。

取得成绩时,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多么能干。

更蠢的是,好不容易费了半天劲做出了事情,却要让同事、领导都知道自己有多么多么辛苦,就恨不得拿个大喇叭到处呼喊了。

你有多辛苦,大家都看的出来,你不喊,淡淡一笑,大家给你竖个大拇指,你到处去喊,可能换来一句:“来呀,赐赏,毒酒一杯!”

自我实现一定是在价值输出之后,成就了他人,然后再反哺回来,成就了自己。

就像,我希望你爱我,但我不能要求你爱我一样。

你爱我了,那我好开心。

你不爱我,那一定是我还不够好,绝不能为了存在感而无理取闹。

与其控制,不如共建生态


我当年刚刚接管生产时,底下有7个部门需要管理,三个主车间,一个公用工程车间,一个设备科,一个仓储科,一个信息室。

我就发现了一个毛病。

每个车间都企图对它上游或下游车间进行控制。

尤其在需要交接的事物上,都企图控制住对方送过来或对方自己来取。

在车间内部的班组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眼看快交接班了,交班班组会提前进入下班状态,将部分工作留待接班班组进行,这也是一种企图控制的行为。

这反映出的不单单是生产管理制度、规定的问题,而是一种合作思维的缺失。

于是我在管理制度的最开始增加了一句话:

车间/班组交接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为了让下游车间/班组获取更好的生产工作环境。

每个班组、车间都能把事情做到交接步骤的下一步,为接班的班组和车间营造一个好的开端。

从此以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甚至还促成了相邻车间的几位单身男女互相脱了单。

推而广之,合作的思维,抛去无谓的面子思维、控制思维,转而形成一种营造生态的理念,去拥抱彼此,这将在现在和未来社会越来越重要。

你牛逼的技术,是为了服务,而不是显摆


不说别的原因,只因为,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世界触手可及,牛人太多,可能就在身边。

没有地球,太阳还是会绕,谁也不再无可取代。

未来人才比拼的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作为技术的载体,你能发挥出多大的价值。

这个价值量,越来越不再受你个人控制,而是你和周围人的合作程度。

因为,时代赋予我们越来越大的责任,越来越开阔的眼界,越来越大胆的构想,我们所做的事情,越来越不依赖于某一个个体,而是集体的智慧,在集体中,可能真正决定你高度的,不是你技术有多牛,而是你多么会与人合作。

合作的本质,诚如毛爷爷所说:为人民服务。

在你显摆的时候,希望心里的另一个你,可以默默的对你说:“别废话,赶紧干活!”


最后,还是那个问题,

你在哪里?
你的合作在哪里?
你的合作在哪里,你就在哪里。
那么,
你在哪里?
你的合作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