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暴力沟通》暴力语言随处可见,怎么完美避开?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每个人都会在某个瞬间被触动情绪按钮,在家里出现的概率尤其大。

妈妈度过了压力很大的一天,回到家,发现孩子玩具扔得满地都是,立马生气了;

看到老公翘着二郎腿刷手机,家里的事一件也不碰,立马就开始评理了.......

家庭关系其实是情绪、性格、态度,种种加起来的综合运用。

如果我们一步一步地学会了去觉察、去分辨、去理解我们自己的情绪。

我们就学会了怎么去面对不一样的性格,学会了怎么掌握恰当的态度。

解决任何关系上的问题,其实都需要注意这两点:

1我们要从自己先改变;

2跟任何人的沟通都一样重要。

很多人看到“暴力”这两个词都会觉得,这和自己没多少关系。

也许你可能不是暴力的实施者,但你有可能是别人暴力的接收者。

哪里有伤害,哪里就有暴力的发生。

如果在日常沟通中,别人或者我们自己感觉受到了伤害,那就表示沟通中出现了暴力。

双方可能都不是故意要伤害对方的,那表明沟通中有一些自己很难觉察到的陷阱。

《非暴力沟通》提到,如果有所谓暴力的表达,主要是来自于对别人道德的批判,也就是每一个人用自己的道德标准,主观地去评判别人。

前六章介绍了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分辨,所以书里介绍了不同的含义。

先从观察入手,我们需要有能力区分事实和想法/评判。

如-

事实:我的数学考了6分;

评判是:你是猪吗?

描述事实的时候,我们只要做到描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就好。

尝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摄像机就可以做到客观描述了。

因为摄像机是没有情绪和想法的。

评判主要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可能是老师因为气愤或联想到某些事情,从而脱口而出的评判。

关于感受,20多年前出版的《EQ》这本书开篇提到,美国的小学已经成立了表达情绪的情绪词汇库的课程。很可惜,我们的教育里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体系。

想要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感受,我们需要足够的词汇。

大家可以看一下正面管教的情绪脸谱,以此为起点。

感受只是感受而已,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正确与否之分。

它只是告诉我们一些信息的信号。

如果我问你,“你考了100分,有什么感受?”

你说“考了100分,我爸妈就觉得扬眉吐气了。”

对不起,这只是一个观念,是想法。

感受通常都只用一个词就可以表示,比如开心,兴奋,满足等。

第三个要素是需要。

需要是所有感受的来源。如果你没有任何需求,你就不会有感受。

很多人在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感受,却很少能沉下心来思考“这些感受是因为什么而出现的?”“是因为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

没有通过自己去寻找真正答案,反而指责家人这个做地不对,这样做地不够好,并以此挑起纷争。

这是不是真的很奇怪?

在这里,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这个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感到______,是因为______,我希望_______

当我们开始用我句式来诚实表达感受,就能很大程度上地避免指责和说教。

第四个要素是请求。

当我们提出请求时,一定要用正面的语言,且尽量具体。

比如妈妈一和你见面,就问你:“怎么还没交男朋友?”

你立马生气,答到“你少管我。”

其实,你可以向妈妈请求:“妈妈,我还没准备好。我们能聊聊最近换车的事吗?”

当我们能掌握这四个要素,沟通起来就很少会出现阻碍。

在生活中,我们每分每秒都在脑子里和自己对话。

就像有个恶魔和小天使在自己的左右耳朵边说话一样。

当我们和自己对话时,小恶魔总忍不住跳起来。

“我怎么又吃多了。”

“我真不是一个好妈妈。”

“我怎么这么笨。”

“我怎么又犯错了,好丢人。”

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和自己做暴力沟通。

我们要向倾听别人一样倾听自己,更需要去挖掘自己的需求。

共情的源头是与自己的连接,接纳自己的需求。

说到底,非暴力就是爱自己的能力。

1月4日有线下共读沙龙,你愿意来分享你的非暴力体验吗?

有体验活动,有角色扮演,有互助解决问题,还能深度链接到同频伙伴,等你来约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