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货币战争后,我学会了什么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货币战争读完有好几天了,虽然有些囫囵吞枣,但对于之前的许多问题总算有个基本的了解。平时看第一本书时不求甚解,建立基本框架即可,但从之后几本较为细致的书籍来看,有些书本是成为一个体系的,在同一个体系下,开始博览群书,并且进行脑图与笔迹建设,这才是关键。

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吧。

 1.经济与金融不是同一个概念吗?

绝对不是,经济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开始都是古典主义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从凯恩斯主义盛行后有国家主义,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之后才有的概念。金融与经济有关联也有区别。金融的基础是经济,但经济范围偏小,属于战术范围更倾向于国计民生,金融范围偏大,倾向的是战略布局定位之类的,所以整本货币战争论述的都是国际金融家,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战争,包括汇率的变动,政策的控制等等,毕竟国际金融大鳄挣得利用战争来进行贷款,抵押国家核心资产,变相地利用国债来收取国民的税收。

2.平时所说的资本逐利,丑恶的资本家嘴脸等,究竟是怎么回事?

金融资本家丑恶就丑恶在会发国难财,借助战争来进行挣钱。而且对于犹太人更是这样,在中世纪的欧洲,犹太人地位并不高,只好通过利用钱来生钱,于是有高利贷,更是金融产品。在巴林,罗斯柴尔德家族兴起后,更是如此,这些金融资本家建立起强大的情报网,通过暗杀等非人手段控制国家的金融命脉,尤其是货币发行权。美联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还有石油战争的发起等等,过去好多似懂非懂的现象背后都是金融体系在搞鬼,尤其是对于金融家而言,掌控货币发行权,将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目的,资本是不分国界的而。而其中国际政策的变动,从金银本位变成金本位,最后再变成以美元本位的国际金融秩序。金融市场玩的是信心,对于美元而言更是如此,一旦大家觉得美元没有信用,没有价值后,那么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也就没办法进行国际贷款,一切定价权就不是由美元决定,这也就意味着金融家苦心经营起来的体系就不能发挥作用。资本主义国家背后往往有控制着金融命脉的大财团或集团。他们才是战争最大的收益者。
这只是体系建立的过程,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运转机制也是如此。世界银行给贫穷国家进行贷款,然后提高利率,进而是国家不得不抵押核心资产或者破产。
对于战争,他们往往把赌注压在两边,怂恿战争发动方,然后进行战争贷款,或者大举收购国债进行倒卖,比较典型的就是罗斯柴尔德的发家史。

3.按正常来说,如果国家缺钱,可以自己印钞啊,为啥美国还欠别人钱,还有为什么会有世界银行的存在,还有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标准是什么,不是钱越多越好吗?

通过对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了解,我逐渐明白了国家的实力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如果我是国家主席,想当然的认为市场上流通的钱越多越好的话,那么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实际市场上的供求变化。举个例子,假如科技发展水平不够,单位时间量生产的产品不多,那么货币过多导致的结果是物价狂飙,就像二战前的德国与国民党执政后期。所以国家的实力gdp是一个衡量标准,但最重要的是综合国力的成长,也就是科技发展水平,人均储蓄率,国民幸福指数等等。

4.美国在一二战时发战争财,当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战后短短几十年间怎么成为最大的债务国了?

美国发战争财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众所周知,大家也知道战争消耗了英国等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根基,结果也使得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国际金融家扶持各个国家代理人,发动国际战争,背后大发战争财。那么战后美国如何欠下几万亿的国债呢?
真正来说,美国负债累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事情,美元开始不受部分准备金控制,大幅印刷,并且为了不让国内金融秩序崩溃,于是将风险转移到别的国家,比如中国,这只是货币政策的国际化而已,在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市场开始浮躁,每个人开始追求金融,追求资本的运作,在国际金融家的各种包装下,各种次级产品被打包出售,层层的杠杆大幅度挑战市场的信心。所以一旦市场开始崩溃,立马引发了诸如1929,2008,2010等危机,并且迅速波及全球。

 5.平时所说的金本位,银本位,美元本位,还有人民币的物品本位,究竟是什么?

所谓的本位,更好的解释可以为标准,就是使用这个进行定价,进行物物交换。他们说的都是货币的定价标准。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等价物。要理解本位,就必须从货币的历史说起。在人类早期活动中,一切都是实物交换,后来人们觉得不方便,开始有贝壳等等等价物,直到后来发现金银铜不容易磨损,而且容易计价,于是在人类上千年的经济活动中,无论是中国古代的铜钱,银子还是罗马时期的金币,都开始成为一种标的。因为金银是可以不断开采的,那么就必然会出现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增加,当相应的供求量变化跟随不上时,就引发了通货膨胀,当然人们也可以明天的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观察到,一旦发现周遭物品涨价了,那么从原材料到最终的产品输出便层层通货,最后整个市场就是物价飙升了。在古代,使用金属体现的通货膨胀是通过含量来作为标准的。以中国而言,当纸币,也就是北宋交子的出现,开始改变了市场上金属携带不便的问题,大大扩展了经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于是开始出现汇票,票号概念,并引发了晋商群体的出现。
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货币史。英国开始也是金本位,然后为了对付美国,尤其是二战后对其金融霸主地位的抢夺,中间也实行过金汇兑本位。也就是金本位与美国外汇本位并行的金融体制。当然后来美元把英镑打败了,金融市场就由美国说了算。

6.具体说说商人是怎么使用金钱来挣钱的吧?

人一辈子想发财的话,假如一辈子都是起早贪黑为了争取生活费的话,那么永远不可能摆脱钱的枷锁,这意味着什么,就是说,人生实现财务自由应该有两个阶段,先是进行原始积累的过程,也就是为别人打工,赚取本钱,一旦有了基本的成本后,进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理财,理财就是大部分商人干的事情,于是金钱也就成为了你的工具。
理财是一件在高风险中赚高收益的活动,也就意味着眼光独到摆到了第一位。商人们开门大吉,尤其对于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收取市场上的闲钱,进行资金周转,这里面又涉及到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的内幕又不一样。如果说银行的供给端有两头的话,那么古代地方银行票号所采用的就是c端,客户端,而现代的美国等玩的更猛,b端,企业端的钱也可以成为一种资产。一方面使用部分准备金体系,银行中实际的金银储备量所等价的市场发行量远远不够,这里就将发行量扩大了。这里的思路也很好理解,在之前纸币之所以有信用,因为在其背后有金银储备量,这也就意味着之前人们如果想用手头纸币换取真正具有价值的金银时,随时可以去银行替换。当然人民币因为背后完全没有足够储备量,所以人民币是一种国家信用的考量,至于美元,完全就是国家信用,国家信用破产后,就采用了只能使用美元支付石油,其实本身就十分野蛮。这也就是为什么以金本位的国家特别怕人民大幅抛售货币,引起挤兑风潮,因为部分准备金意味着肯定市场上的货币不能完全兑换成金银。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一旦有挤兑风潮,稳定市场对于货币等价物的信心就特别重要,于是为了证明银行拥有足够的金银储物量,银行会采用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拼命放出金银,表明银行中有绝对的准备金让储户前来兑换,另一方面银行会加大力度从其他地方借来金银。实际上,假如所有人一次性涌入银行兑换金银,银行绝对要破产。而对于c端,也就是企业端,企业向银行贷款的所有金钱将不是作为一种负债。按照常规的思路是,银行作为拥有散钱的用户与急需贷款的企业之间的平台,它的运行机制应该是筹集社会上的闲钱,转手贷给企业,从中赚取中介费,所以贷款利率大多数比储蓄利率高,机构的存在是为了最大化利用社会闲钱来盘活市场,具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如何进行宏观调控,之后再详细说明。以财务会计上常说的收入支出表来说,用户的钱就是收入,企业贷款就是支出。但如果以资产负债表来说,那么无论是用户存款还是企业贷款,这都将是银行的资产,钱就是这样凭空产生的。
银行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而两边通吃的概念不是很好理解。以两个人为例,甲借给乙钱100,甲是乙的债权人,乙是甲的债务人。甲感觉等待乙还钱,以及回笼资金过程太慢,于是他外包给丙,说我给你打八折,你给我80块,整个债务就打包给你了(假如这样债务很多类似的话)。同理用到银行上,银行一方面吸纳储户的余钱,一方面将债务打包,也换取现金流,于是可以利用的现金流大幅度增加了,所以两方都是银行的资产。

7.说说金融衍生品与次贷危机吧。

具体的官方解释可以百度,我的解释以个人理解,也就是小白的入门理解。
金融衍生品是能够产生现金流的金融产品,包括债券,期权等等。凡是可以给人信用价值,能够完成买卖双方的凭介都是。
次贷危机中重要的产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次贷产品。
但假如以08年次贷危机为例,这一切朝十分容易解释,次贷危机中最关键的产品就是次贷,所谓的次贷,全称叫做次级贷款。
具体的过程是这么形成的:
人都有衣食住行的需求,所有人难免想买房。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喜欢使用信用卡消费,所以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信用评级。买房时难免需要贷款,而且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于是鼓励居民房贷。正常来说,对于信用评级高的居民是不用担心他们的还款问题的,但美国鼓励过猛,于是很多评级不高的人也贷款。表面上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特别好看,毕竟现金流很大,而实际上,没有产生收入,没办法进行资产再投入的现金流永远都是死的,于是美国银行根据信用评级机构比如穆迪,标普等将这些贷款债务打包,拿到市场上销售。aaa类的产品肯定卖的很快哈,然后吸收这些产品的机构成为二级银行,按照一定的折扣同样销售,这就是金融杠杆化。那么对于那些信用评级特别低的怎么办呢,金融家们想出另外一个方法,

8.说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还有外汇政策。

经济学分为微观与宏观,这也就意味着凡是加入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必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所有的政策都是得综合考虑才能做出决定,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必须寻求其中的一个平衡点。
假如处在完全的国内环境中,那么要考虑的东西将非常少,这里以部分准备金体系下的金本位为例,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单位时间创造的物品越来越多,那么市场上供求量也发生变化,为了调和生产量的关系,那么货币供应量也变增加。一方面物价会因为生产量增加而变便宜,另一方面物价会因为货币增发而变贵,这里权衡的是物品与货币共同供求关系。按照一国经济发展,只要没有出现过度的资本热钱,或者是非自然因素,比如因为战争而引起的税收,利率变动等,国家经济保持在一种精致的虚构中。如果看过罗马人的故事,那么就知道为什么奥古斯都之后罗马帝国不能随意波动税收。和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样,有时候你失败永远搞不懂究竟是性格还是态度还是等等的关系,这也就是进入负面循环,金融市场各种政策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往往会进入一个循环,最典型的就是外汇政策。
那么一旦,比如中国在2001年加入国际货币组织后,事情会有什么变化呢。全球化过程有机遇也有挑战,所谓的机遇是可以引入外国优秀的技术,人才,生产关系等,这些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率,从而降低商品价格,那么有什么挑战呢,假如是处在正常的市场中,国内外得进行交易,必然得通过货币,在古代因为直接使用金银本位,这个兑换关系不会太复杂,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纸币,这时候的货币兑换应该是根据市场对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定位,进而确定汇率,那么到现代呢,则完全走样。影响一国汇率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对方国家的国内与国际环境,自己国家的国内与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