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好人≠好官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有人把天下之官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清廉又实干的人,第二类是清廉但不实干的人,第三类是实干但是不清廉的人,第四类是既不清廉也不实干的人。世人多称第四类是蛀虫,第一类是社会之幸事,但是却少有人对第二类第三类做评价。多半是因为两者,都各有所长。

大人们总觉得世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看起来十分有道理,但是仔细琢磨,却无法成立。如果真的按照大人们所说,那么第二类和第三类岂不都是好人?然而大人们绝对不会承认他们是好人。

那么第二类和第三类人要如何评价?

我们回头再次审视这个分类标准,四种人其实是由两个并行标准所共同决定的:清廉与实干。

似乎所有人都认为清廉和实干都是为好官的必要条件,但是清廉和实干真的是为好官的独属品吗?显然不是。为好官固然要实干,但实干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好官,还有可能是好企业家,好工程师……但是显然,好官一定是实干的。而第二个标准清廉,又往往会和为官形成固定搭配,似乎是为好官的独属品。这么看来,只有既实干又清廉的人才是好官,这个结论看起来无懈可击。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看,将清廉和实干从为官这个基本情景中剥离,形成一个单独的名词个体,我们会发现,清廉是形容一个人的为人,而实干则是形容一个人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是清廉的,那么他的人品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一个人是实干的,那么他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当年明月认为:

有些人是个好人,他们善良诚恳,但却未必是个好皇帝,因为他们没有做到一个皇帝所应该做到的事情,没有给国家带来繁荣,没有给百姓带来安居乐业,但并不能因为他不是一个好皇帝而否认他是一个好人。

李世民不是一个好人,他逼父弑兄谋取皇位,但是他却是一个好皇帝,精励图治,恢复生产,爱护子民,带来了“贞观之治”。所以李世民是个好皇帝和他不是个好人并不冲突。

换而言之,一个人是不是好人和他是不是好官是互不干扰的两码事。如果此结论成立,那么第二类和第三类人就有了解释。那么这个结论成立吗?

自然是成立的。

清廉并不是为官的代名词,任何一个人,无论为官与否,都应该清廉,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而实干是为官的必需条件,如果不实干,那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纯属浪费资源,更应该被鄙夷。

所以,清廉,说明他是一个好人,实干说明他是一个好官,而好人和好官之间并不冲突。因此,天下之官分为四类,第一类清廉又实干的人是好人而且是好官,第二类清廉不实干的人是好人但绝不是好官,第三类实干不清廉的人不是好人却是好官,第四类既不清廉也不实干的人既不是好人又不是好官。

那么这四类人谁好谁坏呢?第一类和第四类属于毫无争议的,而第二类和第三类最有争议。在这两类中,第二类显然是蛀虫,但并不是社会的蛀虫,这类人空白浪费着社会的行政资源却无法让资源发挥他的价值,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但是其人品确实值得肯定;第三类人履行着作为一个行政者的职责,毫无疑问是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官,但是这不能改变他不是好人的事实。

有些人是个好人,他们善良诚恳,但却未必是个好皇帝,因为他们没有做到一个皇帝所应该做到的事情,没有给国家带来繁荣,没有给百姓带来安居乐业,但并不能因为他不是一个好皇帝而否认他是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