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号下午1点30分,乐清的赵姑娘叫了辆滴滴顺风车。
她一去无回。
舆论哗然的同时,很多人不寒而栗:“以后宁可象古人一样走路也不打滴滴了。”
古人就不用滴滴吗?
用。
壹古人共享交通工具其实很早。车、辇、轿、船乃至驴、马、牛等牲畜,都曾经可以“共享”。
和滴滴最类似的,就是“共享马车”。
南唐有一种长方形的共享马车,叫“长车”,用马拉着,顶上有盖,四周挂有绸幔,一次最多可以坐六人。可以按租用的时辰给银子,也可以按一天算。
▲
古人们经常拼车出游。
刘辰翁有词:“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李煜也有词:“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这些共享马车就是民间商家租给平民百姓用的。
北宋的“长车”改成牛车。牛虽然慢,但是走路稳当,能负重,车厢可以造得更宽阔舒适些。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从富贵之家到普通平民,通常乘坐的车子象檐子样(檐子就是轿子),可以坐六人,用牛拉着,可以用来租借共享。
命妇王宫士庶,通乘坐车子,如檐子样制,亦可容六人,前后有小勾栏,底下轴贯两挟朱轮,前出长辕,约七八尺,独牛驾之,亦可假赁。
宋代汴京街上来来往往的多是独牛拉的厢车。
▲
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宋都城临安,也有专供庶民租用的“共享车”。
据《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看到13世纪末的杭州,“街车”往来驰骋。这种街车并不是使用者个人所有,而是车行的,“那些喜欢游乐的男女常常雇它代步”。
“长车”到明清又有改进,两个轮子用马或牛拉,有带窗子的车厢,前后或左右开门,可坐两人或多人,因为车厢有点像人工抬的轿子,所以称为“轿车”。
后来就有了共享轿子。
贰共享马车和牛车虽然方便省钱,但牛马到底是活物,跑起来颠,容易晕车,于是另一种共享车出现了,叫毡车,因为车篷用的是毛毡。
这种车魏晋时期就有了,早先叫辇车,辇车去掉轮子,用人力抬,这就是轿子。
▲
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局部),画中出现了富贵人家的轿子。
到唐宋时,富贵人家乘轿出行已很普遍,但直到南宋,才开始在民间缓慢普及,直到可以共享。
为什么呢?
因为人力腾贵。王安石和司马光就因为心疼人力,拒绝坐轿子。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里一大段古文,不爱看的可以跳过。
这是宋《舆服志》里提到的轿子从不共享到共享的变迁:
神宗熙宁九年,诏令庶民只能乘朴素的黑色牛车。
民庶止令乘犊车,听以黑饰,间五彩为饰,不许呵引及前列仪物。
仁宗景佑三年,诏令庶民不能乘人力抬的轿子。
民间毋得乘檐子(檐子就是轿子)。
高宗迁都杭州,江南地面较为湿滑,不便骑马,朝廷于是将乘轿合法化,允许官员和民间都可以乘轿。
南宋中兴后,人臣无乘车之制,从祀则以马,常朝则以轿。旧制,舆檐有禁。中兴东征西伐,以道路阻险,诏许百官乘轿,王公以下通乘之。其制:正方,饰有黄、黑二等,凸盖无梁,以篾席为障,左右设牖,前施帘,舁以长竿二,名曰竹轿子,亦曰竹舆。
实在架不住轿子的轻便实用,到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完全超过了车辆,成为主要出行工具。各级官员也喜欢坐轿,很少乘车,因为轿比车要平稳、舒适。
于是,“轿子”超越“长车”成了共享爆款,一家家轿行开了起来,成了一个行业。
▲
长车和轿子共行的时代
一直到民国,民间都喜欢乘共享轿子出行。1919年2月,《申报》有则消息说,当时苏州城有方便乘坐的“藤轿”1200乘,租用时以一里为站,每站60文,而讲究一点的“呢轿”租费为每里3角。
这么多的轿子和轿夫,有管理制度吗?
有。
贰翻了翻现在可以找到的资料,轿铺的行规,拢共有这么重要的三条。
第一,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成为轿夫。
关键词:世袭 限制名额 严格落铺。
古代轿夫,大都为世袭制,子承父业。因为抬轿也是一门技术。轿铺轿夫人数都有一定额度限制,轿夫也有规定的职名,在职者称为“正班”,没有职名的轿夫称为“外班”,正班轿夫的工钱比外班轿夫多得多。
各轿铺正班轿夫的名额均有严格限制,每遇空缺,由外班的轿夫递补。
轿夫落铺,必须要给铺主一笔落铺钱。落铺后,要在轿铺所设的竹筒内放进写有自己姓名的竹签,才算是轿铺的轿夫。若有人前来定轿,则以抽签方式决定出轿者,抽中者的签要放置一边,以便筒内的竹签都有机会抽中(这个落铺抽签和嘀嘀的接单很相似啊。)
另外,抬花轿的轿头,必须是五官端正,年轻力壮,且结了婚有子女、父母健在、夫妻和睦、聪明能干的小伙子。离过婚、亡过妻、常吵架、爱赌钱、抽大烟的人,绝无资格。
第二,轿夫抬轿时有规定的礼法和禁忌。
比如行轿时不能大声说话,上肩走轿、停轿全听轿头指挥,轿头多用暗示,如起肩走轿喊一声“起轿”,上坡下坡时要拍轿杠,落轿后前面的轿夫要闪开,以便坐轿者出轿。
还有轿夫要忌口,不能吃大蒜、生葱和韭菜等有异味的东西,不能放响屁,大声吐痰。
第三,如果轿夫乱来,怎么办?
轿夫最容易乱来的就是乱收费。
民国初期,成都街头各种轿子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时常会有少数轿夫乱收费,于是官方规定:
将全城轿铺按东南西北划片管理,令各区的轿铺选择各种图案悬挂在轿帘上,并注明轿铺名称与编号,东区为水果,南区为走兽,西区为鱼类,北区为飞禽,一旦遇有乱收费,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可记下图案就近向警察投诉。
▲
这是南区和东区轿子的图案
附上两例民国时期的轿行规则。
1912年9月18日,成都警察厅出台藤轿价格条例的具体规定:
❶ 三街以内,每藤轿一乘,单边给钱六十文;三街以外者,每过一街,每乘加钱五文,街多照加,如多加一人,亦照此计算;(此处多加一人是指因路远轿夫通常会跟一人备做替换)
❷ 由东门城口起至西门城洞止,连三街以内之价,共给钱一百四十文,南北门均同;
❸ 如系来回,照单边加钱一倍;
❹ 街如三道拐者,只能以一街计算;
❺ 等候到一点钟者,每人另加钱十文,久候者照时递加,不及一钟者不给;
❻ 如上街拜客,自早七点起,至午正十二钟止,每人给钱一百二十文;如包天者,没人给钱二百四十文,但以午前七钟至午后七钟为准;
❼ 出门耽搁至二更者,每人于正价外加钱四十文;
❽ 出门如到江楼、武侯祠、青羊宫、欢喜庵等处,除街道定价另给外,每人再加钱三十文。(江楼,即是望江楼;此条所涉四处皆为郊外。)
1914年,成都警察厅根据1912年轿子新价格规则出台后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再次出台了规范轿夫行为规范的检查条例,并将其制成检查证,要轿夫安放在轿体后面,不准遮掩。
❶ 抬轿虽在街面,下轿客出轿后,必须将轿子停于不碍行人出等候。
❷ 不准对于坐客有侮辱之言行。
❸ 不准于风雨时不应客人之雇及未到坐客指定之地方请客下轿。
❹ 途遇老弱残疾之人应避让。
❺ 客人出轿后若有遗失之物,立刻送还原主,若不知原主坐处者,立刻报知本管警察署所存留招领。
然而,这样能保证百无一失吗?轿子有没有出过事呢?
有。
这便是民国程纯卿藤轿命案。
叁所谓的藤轿,是指清末苏州出现的一种轿子,轿身用坚竹制成,外面编以精细花纹的藤皮,藤窗镂空,三面垂帷,藤椅前面装上踏脚板,两侧各插一根抬杠。这种轿子,坐起来真是又轻巧又舒服。
民国初,在苏里城里的宫巷、乔司空巷、皮市街一带开设有“六门藤轿公所”,专门出租藤轿。沿街也有个体私轿可雇,多数聚集在桥畔头。藤轿以一里为一站,各城门到市中心玄妙观均为四站,每站收费60文。
那时轿夫约有二千多人,人一多,难免鱼龙混杂,不好管理。本来警察厅规定好藤轿的停留地点,但人们为了贪图方便还是随意上下。
1914年,苏州城发生了一桩与藤轿有关的命案,瞬间引爆人们对轿行的安全关注。
当年12月14日,一名叫程纯卿的苏州人,在观前街和朋友小聚后,晚上租藤轿回娄门的家,轿夫见财起意,竟南辕北辙,将他抬去偏僻的盘门,抢走其身上财物后推入河中。程纯卿受伤过重,不久便死去。
市民闻讯大为惶惶。
程氏家人写信给警署,要求彻底追查此事。
1915年1月5日,观前、道养、桃坞、胥江、临平、临南、金阊、娄江、齐溪、葑溪、渡僧桥四隅等11家市民公社联合向苏州商务总会申请整顿藤轿行以保地方治安:
苏城自藤轿流行以来,轿夫沿途兜揽,人品良莠不齐,需索敲诈,时有多闻,并有江北轿夫,借口路径不熟,每遇妇女伶仃,或醉客模糊,抬至荒僻处,迫索钱财之事。今竟酿成程纯卿遇害殒命惨剧。
经大家集体商议,认为应该仍一律限令停歇各桥头轿行,等人雇唤。这样有了上下轿的固定地点,站数轿资也可制定标准,轿夫的来历也可以根究,而让人不敢再萌歹念,防患于未然。
市民公社还向警署发难,认为程氏遇害与岗警不作为也有关系,提议:
嗣后拟请逋饬各区警士,凡于深夜见有藤轿抬至荒僻地方者,须注意盘诘,问明抬至何处,方准放行。并请于各处荒僻地方,添派巡逻,严密梭巡,以绝匪踪而资保卫。
诸位看了,觉得如何呢?
肆赵姑娘遇害以后,很多人又一次表示不再用滴滴。
“世道太险恶,我还是穿回去打个轿子吧。”
可以吗?
有车的人,可以不用滴滴。
不办事的人,可以不用滴滴。
优步、曹操、美团、滴滴、的士良性共存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自由选择一个。
但某些时候,我们是没得选择。
而且不用,就能让滴滴不再这样傲慢、冰冷、推诿了吗?
人性的恶,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
滴滴的恶,是明知有恶而无所作为。
俗人的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程纯卿藤轿案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结【翻回去】
谈诗 | 唐诗极简史:29首巅峰唐诗,重温大唐盛世289年
谈画 | 如果有一千万,你想做啥?沈周说:我要回家画画去……
读书 | 林徽音、邵洵美、袁克定……他们的名字都来自《诗经》
谈艺 | 有一种误会,叫《梅花三弄》
读书 | 论段子手朋友圈,我只服张潮的幽梦影
谈画 | “断送中国绘画300年”的绝顶高手在这!江湖号称清晖老人
拾旧 | 发明宋体字的人,据说是一个大家都不愿提起的名字
谈画 |
两个被抄家打倒的家族,一个写了部小说出名了,另一个画这部小说出名了
▼
文字:任淡如
内容摘录自网络资料
图片来自网络
留言区等你,聊聊你的看法吧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公号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微信联系:juzhai99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本公号文章系列
岁时 / 花事 / 年谱 / 诗笺 / 江湖 / 课程
键入各系列名即可提取全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