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道”主要分享股权设计、股权激励方面的原创干货。
最近刷屏的海底捞事件,原本与股权关系不大。
但是,当看到很多评论都拿公关说事时;想起,有人把股权分配当成简单的数学题;其中隐含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人只看到表面的术(公关),而海底捞赢在道。
一、事件回顾
2017上8月25日上午11点左右,法制日报发布了记者在海底捞暗访4个月后的报道文章,公开在海底捞发现的:老鼠在后厨地上乱窜、打扫卫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等情况。
文章发布后,网上对海底捞的评价急转直下。
当天14:30左右,海底捞发致歉信,大意如下:
1.经公司调查,媒体披露的情况属实,感谢媒体帮助发现问题和提供相片。
2.为此感到痛心、惭愧、自责、道歉,对此事的处理可关注网站或微信公众号。
3.公司一直关注卫生问题,每月有检查、公告和处理。
4.此事暴露出公司管理出现了问题,愿意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5.已经在布置整改,后续将公布整改方案,希望媒体和顾客监督。
当天下午15:30左右,海底捞公布处理通报,大意如下:
1.被发现问题的2家店停业整改、全面彻查。
2.聘请第三方公司做卫生排查、除鼠,从新技术运用、门店设计等方面研究整改措施。
3.组织所有门店排查,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4.主动向政府汇报和接受监督。
5.欢迎顾客、媒体、有关部门前往检查、监督、提意见。
6.公布了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包括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等。
7.安抚员工无需恐慌,承认更多是管理问题,由董事会承担责任。
二、几点疑问
在下午海底捞的道歉信和处理公告出来后,舆论迅速反转;海底捞的危机事件快速化解,大量媒体都给了正面报道,大量夸奖海底捞公关的文章刷屏了,许多企业老板也表示要好好学习海底捞的公关。
1.可是,海底捞做的只是公关吗?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董事、总经理负责具体事项,贵公司的的公关部门有这权力吗?
2.还有许多律师转发了:海底捞的通报稿是法律顾问起草的文章,也许法律顾问可以起草严谨、有条理、有逻辑的文章,可他们能给董事、总经理…安排工作吗?
3.有的公司遇到海底捞这样的事,也许企业就直接走向末路了,不是他们的公关、品牌部门不行,是公关只有删贴的能力,没有改变公司的能力,公关怎能背得起这锅呢?
4.品牌影响力,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只让公关删贴、和谐、发软文,真能做好吗?
小学就知道:掩耳盗铃、皇帝新装很可笑,为什么各种大小企业常常在上演呢?
三、点滴思考
海底捞事件能快速逆转,靠的不是公关,是董事长张勇、海底捞对价值观的坚守吧。
1.张勇说:买口碑比卖广告的投资收益更高。
所以,海底捞愿意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以挽回口碑。
这也是海底捞的一贯理念吧。
大家都知道,这么火的海底捞,加盟最容易赚快钱,可海底捞尝试过后发现,加盟无法控制质量,宁愿放弃赚快钱而保声誉。
2.敢于面对问题的胸怀
海底捞说:欢迎顾客、媒体、有关部门前往检查、监督、提意见,这不是场面话,不是说着玩的,在暗访事件出来前,海底捞也会自检和公开披露处理情况,有多少企业可以自揭短处呢?
许多公司遇到问题,首先想到删贴,觉得披露出来没面子。
可是,大众真的这么容易忽悠吗?删了贴就真的有面子吗?
3.用体系建设防范问题的态度
“此事暴露出公司管理出现了问题”,这个话,海底捞不是说着玩的。
接下来的一系列安排,除了处理被报道的2个店以外,还包括全部门店、海外门店的排查,并要求从门店设计、运用新技术等手段从根本上避免类此事件再次发生。
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问题后,从管理上、体系上、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才是一劳永逸的做法,避免将来发生更大问题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态,海底捞才可以真心感谢帮助发现问题的媒体、而不是删帖、掩盖问题、发软文?
海底捞,赢的不是公关,而是张勇对价值观的坚守、敢于面对问题的胸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体系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道,不只是公关的术,只知道公关的企业,注定学不会海底捞。
正如股权分配,不只是简单的数学计算,更是隐含了对企业发展方向、专业分工、管理理念等的体现。
竹子曾在2011年写过一篇关于海底捞的博文(可点底部的“阅读原文”查看)。
关于海底捞的定位、价值观、员工管理、用新技术辅助管理、以及创始人张勇的理念,虽然写在6年前,但海底捞的许多做法在今天仍然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多年过去,许多企业已由盛转衰,海底捞依然在热门榜单上,也许与海底捞对价值观的坚守和重视体系建设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