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女权主义(上)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37天

“你怎么回事,这一排人,就你一个女孩子,你害不害臊?”这是高中班主任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他的口吻。

上学时,一周的时间我总要迟到个三四天吧,女生中唯一的常客。对于老师的批评我很是不服气:迟到就是迟到,跟男生女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同样是迟到,作为女生的我就要因此害臊?

或许从那一刻,我隐隐地感受到了“男女不平等”,于是乎,要捍卫自己的“女权主义”。当然,那时候的想法是狭隘的。


1.最初的女权,是为了人权

追溯女权主义始于启蒙运动,只为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比如,摆脱缠足,争取婚姻自由,甚至是不要掐死无辜的女婴。这些在现代看来最起码的人权,当时却要经过多番有血有泪的斗争才能争取的到。

在争取女权的过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呼声最高的人,往往不是受伤害最大的人,真正位于社会底端的女性仍旧沉默。


2011年,“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着实疯狂了一把——他的美籍妻子Kim在网上公开遭受家庭暴力的照片。Kim被打后曾去报警,有位男士以劝慰的口气说:

“你知道,这儿不是美国。”

“但中国有法律,男人不能打女人。”

“是啊,你说得对,男人不能打女人,但老公可以打老婆。”

本来她不接受媒体的访问,直到了解到在中国还有那么多的女人这样活着。她说:“我有钱,可以回美国,这些女人呢?她们没有路了。”

这些女人不知该如何表达,亦或许她们以为那就是真实的生活。而选择发声,是为了让她们有最基本的人权。


2.女性经济独立崛起,可精神呢?

现在社会,女人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在中国,绝大部分女人都有工作和收入。而中国的女权主义者,给大众的印象并不总是美好的,除了称赞其独立,更多的也认为她们霸道,无理,甚至“歧视男士”。

记得一场发生在身边的闹剧,夫妻两人是70年代生人,男的是大学老师,女的是医生,可以说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次,男人疑似出轨,女人闹到课堂上,当着众学生的面对男人连打带踹,骂骂咧咧,听说后来不依不饶搞得全学校人尽皆知,一直闹到两人都把工作给丢了。

解决方式千千万,她却选择了“无知妇人”的那种。 经济基础给予了我们权利,但不等同于造就了独立的人格,她们的思想并没有因此进步。

许多大龄剩女,都是高不可攀的金主形象:一方面,面临着要与业界精英在职场比拼,传统价值观又需要承担着远超男人的家务劳动,她们宁可不要这么累;另一方面,与男人不同的是,无论女人在经济地位上取得怎样的成就,心理上需要的是更加强硬的男人,大部分情况下,她们潜意识里需要更强大的精神依赖。

心理学家表明,男人往往高估自己而显得自信,女人则更多的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我有理由相信,这包括精神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