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要发发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释慧远作品

释慧远作品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释慧远主要作品:《不显名大檀越请偈》《不显名大檀越请偈》《不显名大檀越请偈》《不显名大檀越请偈》《不显名大檀越请偈》等。所处时代:宋代。出生地:山西代县。去世时间:416年。主要成就:净土宗开山祖师、创始人之一。

关于释慧远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释慧远的诗词 点此查看释慧远的详细内容

《禅人写师真请赞》《洪秀才乞颂》《不显名大檀越请偈》《不显名大檀越请偈》《和石解元白莲》《禅人写师真请赞》《不显名大檀越请偈》《大慧禅师赞》《不显名大檀越请偈》《禅人写师真请赞》《葛通判请益非心非佛因缘以偈示之》《不显名大檀越请偈》《禅人写师真请赞》《长髭和尚赞》《禅人写师真请赞》《禅人写师真请赞》《船子和尚赞》《答葛通判》《和石解元白莲》《禅人写师真请赞》

二、人物简介

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公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庐山白莲社创始者。慧远大师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慧远大师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听后,慧远大师悟彻真谛,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慧远大师二十四岁时,便开始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慧远大师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地领悟。慧远大师著述宏富,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慧远大师所著《法性论》,大加赞叹云:「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慧远大师座下。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慧远大师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刺史桓伊发心建造东林寺,慧远大师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晚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慧远大师的德望,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中外僧俗,望风遥仰。「东向稽首,献心庐岳。」遥与北方长安消遥园,平分天下。慧远大师容貌威严,令人一见顿生敬畏之心。据传记载:时有慧义法师,以强正自命,不肯服人,对慧远大师弟子慧宝说:「你们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对于慧远推服得不得了。你们看我和他辩论。」及到听慧远大师讲《法华经》时,屡次欲提出问题来问难,终因心情战栗,汗流浃背,一句也不敢问。另有谢灵运恃才傲物,一见慧远大师,肃然心服。足见慧远大师感格人心之威德。东晋时代,佛法虽已不断的传入,然尚不完备。所以梵僧来华弘化者,仍然络绎不绝。慧远大师感于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取经,得到诸多梵本佛经,遂于庐山置般若台译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共期西方。率众精进念佛,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花,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莲社123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甚至有的还在现身中见佛,如刘遗民等。据《远公别传》记载:慧远大师在庐山的净修,非常精勤勇猛,曾于念佛三昧中,三次见到佛菩萨的胜相,然而慧远大师从未向他人宣示,其后在般若台的东龛,刚刚从定起来,又见到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而于圆光之中,有无数化佛及观音势至等,同时还有慧持、昙顺、刘遗民等。于时阿弥陀佛对他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刘遗民等也曾趋前对慧远大师禀言:「法师之志在吾之先,何来之迟也?」慧远大师确知往生日期后,才将见到胜相的事实告知法净、慧宝等弟子。制订遗戒,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慧远大师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所宗,亦受国外僧众所钦敬。庐山之东林寺为当时南地佛教中心,与罗什所居止之长安中分天下。师于义熙十二年示寂,世寿八十三。后由唐、宋诸帝赐赠谥号「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圆悟大师」、「等遍正觉圆悟大师」。为别于隋代净影寺之慧远,后世多称为「庐山慧远」。

三、师从道安

当时,高僧道安在太行恒山建立寺院,弘赞佛法,名声很大,于是慧远前往归附道安。见面敬礼之后,慧远就认为,道安才是他真正的。后来又听道安讲(波若经),豁然而悟,感叹道:“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流的学问,不过是糠批。”于是慧远和弟弟慧持一起,弃世俗入佛门,跟从道安学习佛经。既入佛门之后,慧远就表现的卓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乘佛教深妙之法为己任。慧远精心诵经,夜以继日。生活上很清贫,常缺衣食,但兄弟两人恭敬相处,始终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沙门昙翼常给他们兄弟一些资助,道安听说后很高兴地说道:“和尚诚知人啊!”由于慧远有当儒生时读书的功底,修行之心深远,故能神明英越,对佛学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道安常常感叹道:“使佛法流布中国,只有慧远可以胜任。”

四、流传民谣

陶侃后来又调任他处,因阿育王像有威灵,遣派使者去迎接,数十人抬着佛像,来到江边,抬到船上,船却沉没了,使者很害怕,又跑回去了,竟不能将佛像移走。陶侃幼年雄武,但他平时为人却薄于信情,因此,在荆楚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待慧远创建东林寺后,祈心奉请,阿育王像飘然自轻,自己来到东林寺。人们这才知道慧远的神威,这也证明了那首民谣中所说的话。于是慧远率众行道,昏晓不绝,佛祖释迦牟尼之余化,在这里得到复兴。随即,谨严地遵守戒律,能够排除已欲之士和绝弃尘世的佛教信徒们不约而同地望风遥集,来到东林寺。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秀硕等人,都舍弃了世俗的荣华,来依附慧远。慧远在寺院的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极乐之国。并让刘遗民写了一篇文章,说:惟岁在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戊辰期,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远非常识所及之处,宿怀特发。延请同举的舍弃已欲的贞信之士,共123人,集会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以香花敬献佛而立誓言。缘化之理既已明确,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势所必然。推究交臂之友的潜论,感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成坏之中;看到现报、生报、后报相催逼,了解险趣的境界难以攀登。这些众多的同道贤人,所以戒慎恐惧,不敢怠慢,是因为仰思攸济。人与神灵可以灵感交往.而不能象人间那样追 求形体的来往。若以精神感悟万物,则幽路近在咫尺;假如求之无主,则眇茫失迷。讲经说法,高风亮节由于天生,佛的神灵就会从梦中到来。这实在是上天开启忠诚之心,其其之中命运的规律的聚集,这样的机遇,怎不使人克服几心,以钻研佛理呢?”然而尘世纷红复杂,各人的功德不一样,虽然在早上祈祷读经时说的都一样,但到晚上各做各的事,就大不相同了。我们感到非常可悲,感慨万端。今天立誓的同人们,同游佛理绝高的境界,有超俗绝伦的言谈,首登神灵的世界。没有一个人单独为善的可能,无论先后,都应相互勉励。然而再考虑妙觐大仪,启发心灵的贞照,感悟新的境界,因教化而改变形体。借关蓉于河中的流水,在琼柯神树下咏言。飘云衣于四面八方,香风吹起 直到永远。忘记自身的安逸就能够庄重肃穆,舍去世间的享乐就能泰然自怡。面临着火途、血途、刀途而缅谢,笑傲天宫而长辞。绍介众神灵以继轨,以太息为期会,这岂不是很伟大的吗?慧远神采气度端庄,举止落落大方,凡是想来瞻仰他的风采的人,莫不心形战栗。曾有一位僧人,拿着一柄竹如意,想奉献给慧远,来到山上住了一天,竞不敢当面陈说此事,将竹如意悄悄留在席上,默不作声地走了。有位慧义法师,为人强正,准备上山拜访,他对慧远的弟子慧宝说:“你们这些人都是庸才,仅凭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今天看我如何!”到山上后,正值慧远讲《法华经》,慧义法师多次想要进行驳难,却心悸汗流,竟不敢发一言。出来后对慧宝说:“此人真是令人佩服!”慧远就是如此令众人敬服。殷仲堪到荆州去,路过庐山,上山向慧远表示敬意,两人共临北涧谈论《周易》,一直谈到天很晚了也不觉得疲倦。事后殷仲堪感叹道:“远公识信深明,确实不同一般。”司徒王温、护军王默等人,都非常钦慕慧远的英俊杰出,遥致礼敬。王温给慧远写信说:“刚刚40岁,却衰老的如同70岁的老人。”慧远回答说:“古时的贤人不爱财宝,却很珍惜光阴,看您的意思,似乎并不在于长寿不长寿。施主顺应自然而优游性情,乘佛门之理而御心,由此而推论,为什么要羡慕高寿呢?想想这个道理,是久已有之的,以此回复来信。”卢循占据江州城,上庐山拜访慧远。慧远少年时与卢循的父亲卢暇同为儒生,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地叙旧,天天在一起谈话。〔有个僧人劝诛慧远说:“卢循是个大贼寇,与他交朋友,别人会怀疑你的。”慧远说:“我佛法中情无取舍,岂不为有见识的人所明察。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后来宋武帝刘裕带兵追讨卢循,驻扎在桑尾,刘裕手下的人说:“慧远在庐山多年,与户循是好朋友。”刘裕说:“远公是世人的表率,并不象你们所说的那样。”并派人致信问候,还送了很多钱财和粮食。由此人们都很佩服慧远的明见。当初,慧远初到江东,很多东西都不齐备,佛心宗之禅无闻,律藏残缺。慧远常因此而遗憾,就派弟子法净、法领等人,到远处搜寻经书。他们跨越沙漠、雪山,历尽千难万苦,过了好几年才回来,寻得一些梵文经书,使这些经书得以翻译流传。过去,道安法师在关中时,曾请县摩难提翻译《阿毗县心经》。但昙摩难提并不擅长汉文,译本很不理想。宾沙门僧伽提婆,精通众多经典。僧伽提婆于东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来到得阳。慧远请他重新翻译《阿毗昙心经》及《王法度论》,使这两部书得以流传,慧远还作序言、标目录,送给学经的人。慧远孜孜为道,务在弘扬佛法,每逢有西域来的高僧,慧远都恳恻咨访。听说西域高僧罗什来到关中,慧远立即写出信问候说:释慧远顿首。 过去您在外国,音信不通,只是风闻一些您的事迹,感到非常欣悦,但是路途遥远,不能相见,常以此为憾。刚刚知道您带着深刻的佛理来游中国,每到一个地方都答疑解惑,走了很多地方。每当要宣扬传播大乘深妙之法,我都感到力不从心。这是因为我还没有进入众妙之门,不能感悟佛祖留下的灵迹,常因此而感慨于怀。外国的檀香木移植到中国,能使异物熏香;珠宝放射光芒,能使众多珍宝自积。这就叫做教合之道,犹如在虚空中满载而归。况且,信念是无形之物,不能象尘世之情那样具体。所以,肩负大乘深妙之法重任的人,不能要求报答。若使常转不停,佛宝、法宝、僧宝不轻音于将尽之时,则满愿子法师就不会专美于绝代,龙树大师的学说也会后继有人。今往比量衣裁,登高座而宣扬佛法。并天波之器,此 既法物,聊以表达我的心怀。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释慧远的详细信息

Copyright © 2019- net188.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