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转眼间距离2025高考只剩下十几天的时间了,对于家长们来说,当下能为孩子们做的,除了提供最舒适的学习环境,就只剩下了解专业报考信息了,都说高考是“三分考、七分报”,只有提前了解志愿信息,才能在高考出分后做出最明智的抉择。
了解院校信息,不少家长都会聚焦于各种院校排行榜,通过排名的表现来判断一所院校的含金量,有家长看到了英国教育机构QS在2025年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后,感到不可思议——这份榜单排名跟印象中的国内院校30强有所不同。
国际排名和国内排名本质上的确存在着一些差别,像QS评价体系偏重基础学科和国际化程度,这使得英语教学环境好、留学生比例高的高校在排名中占优势。下面笔者带大家分析一下这份英国评出的中国大学30强,仅供有需要的家长自行参考。
QS评出了中国内地高校30强,这份榜单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列为前三甲,这与国内主流排名存在一定差异。在家长们的固有印象中,这三所院校是天花板级别的院校没错,但在排名上多数家长更认可清北登顶,北大、复旦紧随其后的排名方式。
但根据QS的评价体系偏重来看,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够领跑,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虽然这些学科尚未进入全球前十,但已属于全球第二梯队的顶尖水平。相比之下,清华大学更侧重工科和应用型研究,这在QS的评价体系中并不占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跻身全球50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则退出了全球100强俱乐部,分别排在第六和第七位;同济大学表现亮眼,位居第八,而哈尔滨工业大学跃升至第十;值得关注的是,新兴的南方科技大学已排名第十四,超越了多所传统985高校,而北航排名仅在29名的位置。
在这份榜单中,学科特色决定了高校在排名中的位置。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以电子信息、船舶制造、生物医学工程见长;浙江大学在计算机、材料学和农学领域成绩斐然;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跻身全球前列。
这些特色学科为各校赢得了国际声誉,相反,一些以工科为主的985高校,如东南大学(排名2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29)和西北工业大学(未进30强),在QS体系中处于劣势,而南方科技大学的崛起则印证了重点发展基础学科和前沿领域的战略价值。
院校排行榜是了解院校的一个窗口,但不该成为唯一标准
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视野下的排名也折射出了国内高等教育的新形象,也象征着中国高校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
但对于高三家长们来说,在查看院校排名的时候,必要的前提是了解这些排名的评价体系标准,毕竟国际排名只是外部视角的一种体现,而非衡量高校价值的唯一标准,一所大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的实质贡献,而非排名数字的高低。
国际化不等于西方化,这也是中国高校需要明确的理念,中国高校确实需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经验,但国际化的目的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立足中国国情,吸收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若是为了一份榜单中的排名高低,而过分追求英语教学环境、提高留学生比例等表面国际化指标,才会真正偏离“培养符合国家需要人才”这一根本目标。
因此笔者在总结院校排名榜单时,也会反复强调一点“仅供参考”,尽管确定这份榜单数据的真实性,也不希望家长们把榜单当成全部的评价依据,也就是说,榜单中的数据可以作为了解院校各方面表现的一个窗口,但不该成为评价高校的唯一标准。
毕竟真正的一流大学,是能够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学。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