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季笔者都会见到这样的画面:妈妈捧着手机里志愿填报软件的推荐名单反复对比,爸爸忙着和升学规划老师通电话,唯独孩子坐在角落一言不发。更有甚者,填志愿时,不少家庭因为意见不合闹矛盾。而 AI 给出的方案刚好可以成为连接父母与孩子的桥梁。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研究AI推荐的理由,聊聊各自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也能更明白各自的心意。
以下是《DeepSeek高考志愿填报不求人》图书作者佩弦,总结出的常见分歧及如何用 DeepSeek辅助解决的思路,并附上对应的提示词示例,帮助双方更理性决策。
一、常见分歧与AI解决思路
分歧1:优先学校还是优先专业?
父母观点:倾向名校(如985/211),认为学校光环更重要。
孩子观点:更关注专业兴趣或就业前景,可能愿降低学校档次。
AI解决方案:
数据对比:提供该校目标专业的学科评估、就业率、薪资数据。
平衡建议:推荐“冲名校弱专业”或“保普通校强专业”的折中方案。
提示词示例:
“我是XX省理科考生,分数600分,想学计算机专业。请对比‘冲985院校的冷门专业’和‘保211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利弊,包括学科实力、就业数据和升学机会。”
分歧2:选择‘稳定职业’还是‘兴趣专业’?
父母观点:推荐师范、医学、公务员对口专业(求稳定)。
孩子观点:倾向艺术、电竞、哲学等兴趣领域(求热爱)。
AI解决方案:
职业路径分析:展示兴趣专业的真实就业方向、薪资范围、职业生命周期。
折中建议:推荐“兴趣+技能复合”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兼容艺术与IT)。
提示词示例:
“如果孩子想学哲学,但家长希望就业稳定,请分析哲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如公务员、教师、企业策划等),并推荐相关辅修或双学位组合。”
分歧3:是否接受调剂?
父母观点:为防滑档,坚持勾选“服从调剂”。
孩子观点:担心被调剂到冷门专业,拒绝调剂。
AI解决方案:
风险评估:模拟该校调剂概率及常见调剂专业,对比退档风险。
提示词示例:
“如果报考XX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不服从调剂,近3年退档概率是多少?该校调剂通常分配到哪些专业?这些专业的转专业难度如何?”
分歧4:省内还是省外就读?
父母观点:倾向省内(成本低、人脉资源多)。
孩子观点:想去省外(开阔视野、逃离家庭)。
AI解决方案:
对比分析:列出省内外同类院校的性价比、实习机会、升学差异。
提示词示例:
“对比本省XX大学和外省XX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分析实习资源、保研率、毕业生去向分布,并给出建议。”
分歧5:是否接受高学费专业/院校?
父母观点:顾虑中外合作、民办院校的学费成本。
孩子观点:认为高投入未来有高回报。
AI解决方案:
回报率测算:计算该专业毕业后的预期薪资与学费回收周期。
提示词示例:
“XX大学中外合作计算机专业学费8万/年,请分析该校该专业毕业生5年内平均薪资,对比普通专业计算投资回报率。”
通过AI工具,家庭可以将分歧转化为基于数据的理性讨论,而非对立争吵。如果需要更具体的提示词或场景模拟,可以进一步细化需求!温馨提示:复杂问题(如特殊招生)建议联系高校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