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州大学哲学601概论801哲学史考研历年真题试卷和答案

2025-05-12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2024年苏州大学801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参考答案

1.理学家角度,孝悌和仁何为本,何为原

【鸿知考研网参考答案】

从朱熹、二程等理学家的角度来看,孝悌和仁之间的本原关系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体用关系,即仁是体,孝悌是用。

①程颢与程颐的观点:

程颢认为孝悌不是仁的根本(仁之本),而是实现仁的基础(为仁之本)。孝悌是行仁的起点,但不是仁的全部。程颐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孝悌是仁的实践基础,但就人性而言,仁是孝悌的根本。他强调,仁是一种内在的德性,而孝悌是这种德性在具体行为中的体现。程颢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也。”“非谓孝弟即是仁之本,盖谓为仁之本当以孝弟。”其明确认为,孝弟不是仁之本,而是为仁之本。程颐也反对孝弟是仁之本的说法。“孝弟于其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仁为孝弟之本。”也就是说,仁与孝弟的关系,应当分别从人性和为仁两个方面讲:就人性而言,“仁为孝弟之本”;就为仁而言,“为仁以孝弟为本”,所谓“亲亲而仁民”。对于门人解读“孝弟”句所言“盖谓修为其仁者,必本于孝弟故也”程颐予以肯定,还说:“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故君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②朱熹的解读:

朱熹非常重视程颐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德,孝悌是从仁中派生出来的。朱熹认为,“仁”在心,“只是有个仁义礼智”,“孝弟”是心之见于事,是行仁之事,并非仁之本,所以“仁是孝弟之本”。仁是根本,孝悌是仁的具体表现。朱嘉进一步阐释,们是性,孝悌是用。仁是内在的道德理性,而孝悌是这种理性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应用。朱熹还指出,孝悌是行仁的起点,是实现仁道的基础,但孝悌本身并不是仁的全部。他用“体用”的概念来描述这种关系,即仁是体,孝悌是用。朱熹在晚年也偶尔提到“孝悌仁之本”,但这并不是指孝悌是仁的本质,而是指孝悌是实现仁道的起点和基础。

③孝悌与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