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保靖黄金茶的研究进展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保靖黄金茶的研究进展

学 生:黄秀琼

(园艺园林学院21班,学号s2011621)

摘要:保靖黄金茶有着丰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氨基酸含量高,达6%以上,茶氨酸高,保

靖黄金茶所有品质成分的深度分析,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保靖 黄金茶 品质成分

黄金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质绿茶,素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黄金茶是山茶,优于苦丁茶,是纯天然有机绿色保健饮品,该茶色泽翠绿,香气高雅。

黄金茶,香气馥郁、口感独特。男女老少皆宜,四季可饮。经国家有关科研单位测定:黄金茶,含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等多种有效性成份,铁、钙、锌、镁、硒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VB1、 VB2、 VC等含量丰富,并含有18种氨基酸。据《中国药典》、《全国实用中成药手册》、《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国树木志》等资料记载,黄金茶:凉,清热解毒,解表祛风,助消化、治感冒、治慢性气管炎,对高血压有一定疗效。民间偏方验方认为:黄金茶不仅清火解毒,防抗感冒攻效奇特,而且防暑解暑效果神奇,俗称:“驱感灵丹”,“解暑神茶”。并且有较好的养胃、降脂、健脑、减肥、醒酒之功效。常饮黄金茶能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延缓衰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黄金茶有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并有较好的降脂、健脑、减肥、醒酒之良效。常饮黄金茶,能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抗病能力。是21世纪最受欢迎的纯绿生态型保健功能茶。

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极品绿茶——保靖黄金茶”,有着丰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氨基酸含量高,达6%以上,茶氨酸高,对人体无益的无机元素含量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使得黄金茶有着独特的品质和比一般茶较好的保健功能,既具开发利用价值。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茶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维生素类等),还含有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药用成分(如咖啡碱、茶多酚,茶氨酸等)。影响黄金茶品质的主要功能成分: 水分、茶多酚、咖啡碱以及游离氨基酸,它们是黄金茶品质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对这些品质成分的深度分析,深度挖掘黄金茶的价值,同时对黄金茶的其他内含成分: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多糖、维生素和矿质元素通过各种方法作进一步分析。

对于黄金茶的品质成分分析,目前国外也未有相关报道。关于黄金茶的品质分析,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做过相关工作“保靖黄金茶主要化学成分初步分析研究”。黄金茶是湖南的名优绿茶,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极品绿茶——保靖黄金

茶”(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语)的保靖黄金茶,近几年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省、州领导多次实地考察、现场办公,制定发展纲略,指导和推进保靖黄金茶产业开发。到2011年,茶园基地面积已从2009年前不足万亩发展到近3万余亩,产量140余吨,产值5千余万元。保靖黄金茶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并先后获得全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中国第三届茶品牌“金芽奖”、全国重点产茶县、湖南省四大茶叶地方公共品牌之一等荣誉称号。

绿茶是茶树芽叶经加工制成的不发酵茶类,其特征是在初制时采用高温杀青,制止酶对茶多酚的氧化,所以,成品绿茶外形灰绿、乌绿或清脆碧绿,汤色及叶底均呈绿色。品质优良的绿茶,香气浓厚强烈、清鲜爽快 ,具有嫩香或清香,汤色鲜亮清澈,滋味醇和甘冽,富有收敛性,叶底细嫩、厚实而均整,具有鲜明的橄榄色。茶叶的化学成分不仅决定着茶叶的质量,而且与饮茶的某些药理功效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树鲜叶中存在着很多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咖啡碱、芳香油、水分、矿物质、色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类脂、维生素等。这些成分随着茶树品种、生长的自然环境、茶园管理及采茶情况等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这些成分中,茶多酚、咖啡碱、芳香油对茶叶的质量与饮茶的功效关系最为密切 。

水分是茶叶的重要质量指标,制茶各工序在制品茶叶和成品茶叶对水分含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茶叶贮藏品质的变化,实质上茶叶化学成分变化。水分是化学反应的溶剂,水分含量越高,物质变化越显著。试验表明,品质劣变程度与茶叶的贮藏含水量有关,在相同的贮藏条件下,高水分的茶叶,尽管水分增湿量较低,但在整个贮藏过程中,水分却自始自终处在较高的含量水平,从而使氧化程度加快,品质显著下降。相反,低含水量的茶叶,尽管增湿量成倍增加,但出于贮藏过程含水率水平仍相对较低,所以叶内有机物质的氧化还原速度也相对缓慢,从而减轻了茶叶品质的劣变程度[1],因此茶叶含水量少保证茶叶安全贮藏的重要指标。当茶叶含水量在5%一下时较耐贮藏、香气变化小;当含水量超过6.5%时,茶叶陈化加快,不利于其保持原有的品质。茶叶水分含量的检测一般采用减重法、Karl-Fisher法等方法,该类方法测定周期长、费用高,同时长生的废弃物易对环境产生污染[2]。目前茶叶水分测量的标准方法是(103±2)℃恒重法,这种方法测量准备,但耗时费电,一次(个)样品测量需要5~6h。时间较短且有一定准确性的测量方法是120℃1h法,有的茶厂为及时了解茶叶的水分含量,还采用130℃27min法。上述方法都只能在实验室使用,不能满足茶叶加工、收购、贸易、储存现场的快速水分含量检测要求[3]。

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是绿茶主要化学成分,是绿茶中酚分类物质及

其衍生物的总称,约为茶(叶干重的18%~36%,主要有儿茶素、花黄素(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花白素和花青素)以及酚酸类化合物组成,其中以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也是茶叶的特有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是一种稠环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 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 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 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目前,茶多酚常规的检测方法有酒石酸铁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高效液相层析法(HPLC)以及光学检测(PDA、FLD、CL)、电化学检测(ECD)和质谱联用(MS)等,这些方法虽然都需要繁琐的化学实验,周期长、费用高、易产生污染,而且测定结果可靠性差[5][6],但通过分析比较,可筛选出一种最佳的检测方法测定茶多酚的含量。

咖啡碱(Csffeine)属生物碱类物质,其他名称:三甲基黄嘌呤、 三甲基黄嘌呤、咖啡碱、茶毒、马黛因、 瓜拉纳因子、甲基可可碱 。纯的咖啡因是白色的,强烈苦味的粉状物。它的化学式是C8H10N4O2。它的化学名是1,3,7-三甲基黄嘌呤或3,7-二氢-1,3,7三甲基-1H-嘌呤-2,6-二酮。适度地使用有祛除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昏迷复苏。白色粉末或六角棱柱状结晶, 熔点 238℃, 178℃, 升华。1g溶于46m水、5.5ml 80℃的水、1.5ml沸水、66ml乙醇、22ml 60℃的乙醇、50ml丙酮及5.5ml氯仿等。目前,许多国内国际贸易以咖啡碱含量作为茶叶质量评价的一想重要指标。现行的咖啡碱测定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凯氏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s)为茶叶鲜爽味的主体物质,是茶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茶叶香、味好坏的重要生化成分,尤其对绿茶滋味的影响更为明显,与茶叶的品质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氨基酸组分的呈味特性不同,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程度亦不同。据研究,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与绿茶品质呈极限著正相关[7]。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尤其是黄金茶中氨基

酸的含量颇高,其含量的多少,各种氨基酸的组合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目前,氨基酸总量的经典方法有酮量法和茚三酮比色法,通常我们采用茚三酮比色法。同时,茶叶中氨基酸的分析方法还有:容量法、层析法、气象色谱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茶叶中氨基酸的研究也有报道[8]。

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多糖、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对绿茶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深度分析茶叶中的各种有效成分,为提高绿茶的品质奠定基础,黄金茶乃绿茶中的极品茶,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品种、不同嫩度、不同产地以及不同加工工艺的黄金茶各种有效成分进行深度分析,为改善黄金茶的品质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对黄金茶的品质成分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对于黄金茶的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谦,陆锦时,叶宝存.茶叶化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2].刘辉军,吕进,林敏,陈华才,于良子.基于RBF网络和NIRS的绿茶水分含量分析模型[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5,16(3):188-190

[3].滕召胜,罗隆福.茶叶水分快速检测方法[z].茶叶科学,1999,19(l):73-76 [4].杨贤强,王岳飞,陈留记.茶多酚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朱玉强.茶多酚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5,(4):17-18

[6].韩梅,张义蓉.茶水浸出物中咖啡碱的分析方法探讨[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3):371-373 [7].王云,李春华.名优茶氨基酸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6):1121-1126

[8].朱旗,施兆鹏,童京汉,任春梅.HPLC检测分析速溶绿茶游离氨基酸IJ].茶叶科学,2001,21(2):134-1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