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的发展
摘要:党的十六大确立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小城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可以很好地满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需要,就必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小城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当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之际,中国加快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区域迁移。近10多年来,正是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中国大陆的工业化蓬勃发展,整个中国加速从一个农业大国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变。为大量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并让他们在城镇定居下来。小城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可以很好地满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需要。这无疑也是解决了一个跨世纪的难题。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异军突出,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我镇在1996年一年中的大中型企业就收入附近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差不多1万多人,如我镇郊区的一个机械厂就吸收2000多人, 1997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的较大的变化,其自身也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并逐渐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就我村而言,这一时期,由于土地的有限使用,加上有了修理公路,修建房子,占用了几千平方的农用耕地,人口又逐渐地
1
在增加,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我村人口就增加了将近1000人增加了30%,这样情况下,大多数的剩余劳动力就到深圳、广东、厦门等地去劳动,不再是在乡镇企业里劳动了。
总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发一股主要由农村劳动力参与的群众性的民工潮、创业潮和建城镇潮。这股民工潮,每年大量农民离土离乡,从跨区域流动转移中找到了农业外的就业机会。其中一部分有作为的人抓住了机遇经受磨练,拼搏中崛起,实现了由一个普通劳动者跻身于创业者队伍的转变,成了掀起创业潮的弄潮儿。随后一批又一批新涌现的创业者,打道回府,回归乡里,兴起了建设小城镇潮,创业者成了新兴城镇的投资者,建设的主力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民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有效转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多年来,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民的工资收入因此持续增长,并成为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前已所述,就我村情况而言,在有限的土地上劳动收入,根本是没办法,可是有了一些人转移到外地去劳动,给别人带去了生机,也给自己带来的收入,尽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上万元。可以说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也就没有农民工资纯收入的增加,也就没有农村的小康和富裕。可以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中,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得到一定程度的转移,必定在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我们还应当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因为,以这种方式推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物质投入,只需对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就业结构作内部调整。
(二)提高非农业就业比例,促进城市化进展
农民只有大量地从事非农产业,才能加快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步伐。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要实现城市化,必须改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即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大幅度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例相对提高,第三产业的从业人九应该超过一、二产业的人数之和。第三产业是城市新迁入人口的最佳流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就在于从事第三产业。只有大量的农民进城从事了第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目前十分突出的农业就业矛盾,加速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综观发达国家
2
的农业现代化过程,无不伴随着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由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舍此不有第二条路可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过程,在目前农业出路十分狭窄的情况下单纯地在农业内部调整产业结构,只局部的效应,不会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放在大产业格局中进行,也就是不断地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千方百计地发展第三产业,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风吹草动城镇和城市的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其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现代城市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各地各类专业及综合市场的成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聚集,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毫无疑问,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小城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安置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最理想和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由于具有更接近于农村,农民进城的门槛和转移的难度和风险较低等优势,对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拥向大城市起到“蓄水池”和“节流闸”的作用。
(二)小城镇可以很好地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需要。小城镇作为既不同于典型城市,又有别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小城镇与农村相近,并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成本大大降低,恰好适合我国人口众多,农民手头资金不太充裕的国情。据调查,在小城镇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仅就生产性投资就需10000元以上,因此,小城镇在吸收农业劳动力上较大城市更有优势。特别是这种转移可使农民在较少熟悉的接近乡土的环境中获得一种心理保障。
(三)小城镇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大幅回落,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走低。而通过农产品价格反弹来啬农民收入的路已经基本行不通。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附加值。而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大力发展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行业,而这些行为发展的理想载体就是小城镇。小城镇在兴办企业、事业时,可安置被征用地土的劳动力就业,从而促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另外,通过发展小城镇,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人口压力转变为发展工业的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在小城镇中的多
3
种所有制经济企业中的劳动,逐步变为掌握一定工业生产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时,这将大大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传统的二元结构向一元制和城乡一体化方向的发展。
四、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一)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来说,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的人离不开泥土,世世代代靠种地谋生,很少看到其他利用土地的方法。人口增加了,人们还是守着祖先留下来的那么一些土地。根据劳动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我国目前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已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增加。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尤期是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仅我镇年均吸纳近6000多人。但是,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我镇年均吸纳人员仅2000多人,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彩新技术新设备参与竞争,因而出现了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不断提高,资金趋密,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二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中低档产品市场逐渐饱和,加上近年业亚洲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出品造成不利影响,以及乡镇企业就业成本的提高和乡镇企业的改制,精简人员。
(三)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困难重重。目前我国城市劳动力大量过剩,一方面新的待业人员需要安置,另一方面城市一些企业停工,一些企业减员增效,又把一些已就业的劳动力推向失业行列,如果加上城市内部机关改革退下来的冗员,城市已形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隔绝城乡的各种制度和政策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许多制度和政策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户籍制度及其后面跟着的多种具体的权益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以上情况表明,单纯依靠农业自身或乡镇企业,或是城市,都解决不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可以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妥善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小城镇发展
(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出路在于要进一步推动小城镇建设。
从近10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和城镇化进展的实际经验看,应着重发展小城镇
4
建设。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小城镇更有条件为农民提供初始非农就业和资金积累的机会,大中城市较高的居住、生活费用和社会保障体制,又都使得绝大多数的流动进城的的农民难以真正在那里定居。因此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积累了部分资金的农民,最终仍不得不走上返乡之路。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却不再返回其原来的乡村,而回到了家乡所地的小城镇,成了“离土又离乡”的小城镇居民。这个迂回曲折的过程,可能是相当长时期我国农业人口逐步转向城镇定居的现实之路。因此,在现阶段,必须将农民进城就业和发展小城镇作为解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在政策给予支持和倾斜。
(二)促进城镇健康发展,消除体制和政障碍,加快培育和发展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1、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当前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仍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农民进入的行业和工种。一些地方存在简单粗暴清退进城务工农民的做法。现在许多城市面临就业压力,对农民进城务工进行严格控制。针对上述问题,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维护和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各项佥权益。
2、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目前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个别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有了较大的动作。事实表明,放开户口后并没有产生消极影响。要进上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3、社会保险要覆盖全社会,将转移到城市的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参加者社会保险的政策,给予农民工社会保险方面的同等国民待遇。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要适应其流动的特点,在制度设计和实施上,要便于社会保险的转移。
(三)加快小城镇配套改革,强化管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良好的环境 1、要改革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和政个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小城镇政府机构,精简人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完善小城镇政府功能,增强小城镇政府行政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
2、要进上步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剔除粘附在原有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使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凡是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有发狠定的职业,收入和生活条件生,必须参加社会保险,为未来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坚实的资金基础,从而增强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解除后顾之忧。
5
3、要完善镇级独立财政体制。应尽快理顺和寄送镇级独立财政体制。对具备条件的小城镇,要设立独立的一级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健全预算制度,从而使镇财政有能力安排更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小城镇的成本,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小城镇的积极性。针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管理薄弱的问题,要完善小城镇政府功能,增强小城镇政府行政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根据城镇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镇级政府。允许小城镇政府在机构编制限额内,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加强其协调节器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有计划地培训小城镇管理干部队伍,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队伍上的保证。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小城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国情及小城镇多劳动密集产业和多种成分小企业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发展时间短,总体上讲,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小城镇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化的基地,没有小城镇的发展,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只有协调发展、、稳定推进小城镇,才能够避免大城市的过度膨胀,同时使许多农民在逐步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中完成向城市文明过渡。
6
参考文献:
1、孙玉波 《城镇化发展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新华出版社2004年3月 2、袁观清 《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构想》 农民日报 2003年9月 3、何道峰 《就业、增长与现代化》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0年
4、韩俊 《中国农户兼业问题研究》 载《中国社会科学》 1994年第4期。 5、刘茂松 《中国农村过剩劳动力转化的战略与对策》 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2年5月版。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