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P成这样,这还是你吗”:朋友圈里,不伤人是一种教养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成就他人的体面,就是成就自己的体面。

看过一个故事:

有个女生到南方读大学。

那个城市,夏天超级晒。

于是她用起了防晒霜。

这是第一次涂防晒霜,不懂得怎么控制量,所以涂得很白。

室友和她一起到了教室,竟然在全班同学面前吼道:

“你脸涂得那么白,想当鬼吓死我们啊!”

女生尴尬得想找个缝钻进去。

室友却满脸不在乎,觉得那是两人感情深厚的表现。

如果贬损他人是你友情的一部分,那么我宁可不要这份友情的全部。

如果连伤害都可以顺理成章,世上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冠冕堂皇?

可是我们的身边,多的是这种肆意评判别人的人。

你精挑细选、思虑再三,终于更新了朋友圈。

点赞还没到,他们可能就来了。

发一个自拍,他们说:

“P成这样,这还是你吗?你没有这么瘦呀!”

发一个旅游照,他们说:

“那里一点也不好玩,我三年前去的时候好郁闷。”

发一本书,他们说:

“OMG,你现在才看啊!我初中就读过啦!”

我更新得小心翼翼,你的毒舌却如影随形。

回复一句“你这个人怎么讲话的”,他们还深为震惊,一脸无辜:

“WTF!我讲的就是实话而已,至于这么大的反应吗?”

“我就是直率无城府,我咋啦!”

Sorry,那不叫直率无城府,那叫粗鲁没教养。

​“谁给你权利在我的地盘大呼小叫,撒野放枪?”

马克吐温说:

“良好的教养在于隐藏我们对自己较佳的评价,以及隐藏我们对他人较差的评价。”

一个人,成就他人的体面,就成就了自己的体面。

破坏了他人的体面,也就让自己体面扫地。

可他们说,顺从天性有错吗?

有!

天性未经雕琢,有它闪光的一面,可它更是原始粗俗生猛的。

所以我们才需要所谓“文明”和“教化”。

教养之内的顺从天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随性自然。

教养之外的顺从天性,从本质上来讲,跟动物随处大小便的习性并无太大差别。

除了粗鲁无礼,还想让我感到什么?

在一次活动中,关晓彤被问及对苏有朋的印象。

她回答道:

没看过《还珠格格》,也不知道苏有朋;

百度查了才知道苏有朋这个人……

这种感觉,犹如你发了英姿飒爽的军训照片,朋友评论道:

“你们操场好破啊!”

苏有朋大方回应:

“我资料那么多,看完百度应该要很久了。

不过没有关系,我是看着你的戏长大的。”

教养是一种令人感到舒服的东西。

如果无法好好说话,不如认真沉默。

很多人还会觉得,所谓给朋友的“恶评”,不过是一种玩笑。

可即使是朋友之间的玩笑,也一定要有尺度感!

世上有一种好,叫“刚刚好”。

适可而止的玩笑是玩笑,肆无忌惮的玩笑是侵犯。

没有尺度感的人,一出手就崩了,一开口就失控了。

就像有的人钟情于讲黄色笑话,即使旁人已经尴尬不已,他却仍然乐此不疲、津津有味。

“人群焦点”的感觉多好!

可是,你所以为的幽默,其实是别人眼中的低俗。

你以为你讲了个笑话,其实你本身就是个笑话。

朋友圈如是。

你喜欢口无遮拦,但无人需要惟你的规则是从。

你以为自己很睿智,却不知那恰恰是你的弱智。

看过另一个小故事:

一人发了个搞怪的自拍,和女朋友一起,画了个口红。

有人评论:“真恶心!赶紧删了!”

回复:“不爱看屏蔽!”

再评:“卧槽!你好娘!”

再回:“嗯嗯,你好,儿子。”

想起木心霸气的一句话:

“都说岁月不饶人,可我又何尝饶过岁月”。

不要把粗俗当幽默,不要把低情商当率真;

不要把愚蠢当个性,不要把恶意当犀利。

亲爱的毒评侠,不是世界有多么不堪,而是你的眼里满是瑕疵。

比评头论足更重要的,是善良和教养。

-END- 

今日大吉,宜点赞、转发

首发于公众号“木末先生”

速度关注,快到我臂弯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