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赴甘肃省静宁县学习考察苹果产业建设的报告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赴甘肃省静宁县学习考察苹果产业建设的报告
10月13日至17日,**县组成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团长,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团长,县委办、政府办、财政局、农业局、果业办及12个乡镇(管理区)党委书记为成员的党政考察团,赴甘肃省静宁县就苹果生产、管理、销售、技术服务等进行了考察学习。
考察团一行受到了静宁
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乡镇的热情接待,先后在静宁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铎、县委常委路韬等领导的陪同下,深入静宁县李店镇常坪村山地果园示范点、治平乡胡家塬果园示范区、静宁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通达果汁静宁分公司、城川乡东山梁果园示范区、鼎元纸制品有限公司、工业品公司纸箱厂等地进行了现场考察。随后,考察团全体成员与静宁县有关领导和部门工作人员举行了座谈会,在认真听取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的详细介绍后,双方就苹果产业发展和扩大教育合作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大家踊跃发言、畅谈感受,加深了相互了解,建立了良好友谊。这次考察活动,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时间紧凑,既使全体考察人员亲自感受到了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也使大家深受启发和教育、深受震撼和鼓舞,进一步深化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为全县坚定不移地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静宁县基本县情
静宁县位于甘、宁两省(区)交界处,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中线重镇,素有“陇口要冲”之称。312国道和平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比较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传说中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建县已有多年的历史。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静宁,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曾在界石铺宿营,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完成了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39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2319个村小组,总人口48.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7万人。全县海拔1340米—2245米,年均气温7.4℃,无霜期159天,日照时数2252小时,年均降水量423.6毫米,可靠值285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静宁是国家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a产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四张国家级名片,红富士苹果被评为“中华名果”、“中华金果”和奥运特供果品一等奖,先后被评为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苹果二十强示范县、全国教育、文化、科技、经济林产业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全县生产总值16.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5亿元,财政总收入596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34万元,财政总支出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9.5元。全县有5000多人参加高考,其中二本上线2319人,超过了甘肃的高考状元县——会宁县,成为静宁在甘肃省又一张靓丽的名片,真正实现了穷县办出了富教育、强教育的目标。
二、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
静宁县苹果产业建设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探索起步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1987年)、示范推广阶段(1988年至)和产业化经营阶段(至今)。目前,全县果树经济林总面积达7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6%;其中苹果总面积60万亩,挂果面积30万亩,红富士品种占总面积的95%以上,全县户均果园面积达7.4亩,人均1.6亩,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格局。全县农民人均从果品中获得纯收入8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2%;今年预计人均果品纯收入1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8%,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0%,收入5万元以上的约占20%。全县先后有14.5万人依托果业脱贫。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的做法,有关领导介绍时将其概括为“五动”,即行政持续推动、干群协调联动、项目和典型牵动、科技推广驱动、建办龙头拉动。结合一路看、一路听的情况和考察人员的感受,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突出主导地位,行政持续推动。静宁发展苹果产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学习了我们陕西延安、礼泉发展苹果的经验之后起步的,与陕西、山东等苹果老产区相比,应该属后起之秀。静宁人经过探索总结后,认准了果品产业这条路,并且毫不动摇地走了下去。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静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果品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第一产业来抓,倾注全县之力,凝聚全民之志,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始终不变调 、不松动、不停步。县委、县政府根据苹果产业发展阶段,及时作出一系列促进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夯实目标责任,从严督查考核,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动了苹果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二)精心谋划布局,突出规模经营。静宁县县长陈铎说:“通过多年来发展苹果产业,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个产业的提升靠的是规模效应,没有规模就谈不上产业
,小规模小效应,大规模大效应。”也正是认准了这一“制胜法宝”,静宁县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突出规模经营,精心谋划布局,在做好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整村整乡的扩大面积。农业部将静宁县划定为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后,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全力加快苹果产业面积扩张,每年以5万亩速度大上苹果。以来,甚至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扩张。静宁的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8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2亩左右,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3000元,龙头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0%,建成全国优质果品大县、全国果品出口创汇基地。
(三)依靠科技支撑,主攻质量效益。苹果产业在上规模的同时,静宁县坚持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做到了“三个突出”,即突出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广大果农的技术培训,在精管理、细服务上做文章、求效益,有力地提升了果业生产效益。坚持把果树栽植与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同步走,现在每家果农都至少有1名技术人员。“一年定杆、两年重剪、三年拉枝、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幼树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和“树形改良、测土配方、均衡施肥、保肥节水、综合防治、单果管理”等挂果园提质增效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果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盛果期果园最高亩产达1.2万斤,商品果达到95%,优果率达到60%,亩收入可达3万元。静宁县瞄准国际高端市场,全面加强产品和基地认证,先后建成30万亩绿色果品、3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和3.8万亩出口基地,基地认证面积达到34.1万亩,占全县果园总面积的49%。与此同时,静宁县积极参加各类重大农产品展览节会,持续加大果品营销力度,使得静宁苹果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不仅畅销国内大中城市,而且走出了国门,先后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甘肃省果品直接出口创汇第一县。
(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静宁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有效整合各种农业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思路,尽最大可能减免各项税费,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带动产业整体优化升级。通过招商引资办龙头、吸引民资办龙头、扶持能人办龙头等方式,不仅有力地延伸了产业链条,加快了地方特色工业发展,而且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逐步形成了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产业体系。目前,静宁县已建成了通达果汁、常津公司、恒达纸箱等40多家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年贮藏能力达15.8万吨,加工转化能力7万吨;发展各级各类协会组织33个,初步形成了种苗繁育、技术推广、贮藏增值、加工转化紧密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目前,静宁全县一半以上苹果可以就地贮藏,实现了季产年销,确保了高价出售,有效规避了苹果集中上市带来的市场风险。
(五)坚持典型引领,实行干群联动。静宁苹果从起步到现在,走过了20多年艰辛历程,也同样经历了曲折和反复。据治平乡党委书记介绍,1988年全县苹果发展起步时,该乡胡家塬作为全县的示范点,发展的500亩苹果曾经是静宁县的一张名片,让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胡家塬发展苹果的成功经验在全乡、全县大面积的推广以后,由于大多数群众认识不够,果树栽了毁、毁了栽,几经反复后才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这也是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静宁始终将典型引领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懈的抓点示范,建成了一大批苹果产业“万亩乡”、“千亩村”和果品收入“万元户”,在反复算账和深入宣传下,“以果兴农”的方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目前,全县已建成7个果园化乡镇、60个专业村及一大批示范户,这些典型有力地促进了苹果产业由点上突破向面上拓展的跨越。就在我们考察途中,静宁北部苹果发展缓慢的乡镇用大轿车拉着干部群众也到南部乡镇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在发展苹果产业过程中,静宁各级干部勤学苦练、埋头苦干,深入田间地头,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以良好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与配合。在静宁考察每到一处,无论是县级领导还是乡镇、部门领导,无论是行政干部还是专业人员,向我们作介绍时,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在苹果产业建设方面,个个都是行家里手,对苹果生产管理的各项技术都十分娴熟,这足以看出静宁县各级干部在推进苹果产业建设中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付出的艰辛努力。有这样一批干部做支撑,有全县群众齐参与,静宁苹果产业能够做大做强可想而知。
三、考察启示
(一)必须坚定发展山地苹果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静宁县与我县同属黄土高原地貌,同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县年平均气温8.1℃,年均降水量520毫米,可靠值474.2毫米,日照时数2332小时,三项指标均高于静宁县,特别是降水量高出静宁县100-190毫米;无霜期142天,略少于静宁县。我县山地果园多处于海拔1300-1600米之间,而静宁县苹果园处于海拔1340-1800米之间。以上物候指标对比表明,我县多项指标都优于静宁县,也就是说,我县的气象条件较静宁更适宜于发展苹果。静宁县苹果产业的发展成就再一次雄辩地证明,在类似我县这样一个相对于我市南部塬区而言的高海拔、低气温、少降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完全可以发展苹果,而且能够生产出好苹果。因此,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紧盯建设二十万亩山地有机苹果基地县的目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把苹果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一项骨干产业来培育,努力做大兴果富民这一惠民“蛋糕”,全力加快产业富民进程。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思路不动摇。要认真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既不急功近利、盲目冒进,也不瞻前顾后、裹足不前。要充分借鉴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的经验,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全力加快我县苹果产业建设步伐。一要充分发挥山地梯田优势,按照“近村、近路、近水源”的要求和“三类地、三类农户不栽”的原则,做好选地、定户工作,确保苹果产业起步好、站得稳、走得远。二要大力推广挂果园大改型、强拉枝、有机肥、网覆盖“四大关键技术”和幼园修剪、拉枝、追肥、间作、灭鼠“五大基本技术”,全面提升苹果生产管理水平。三要坚持典型带动、效益驱动,把培养典型作为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完善“三长办点”机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批不同生产阶段、不同类型的苹果专业村、专业户和示范园,用身边的典型引领带动苹果产业发展。四要认真借鉴静宁县砾石覆盖、等冠扩盘、孔填秸秆等节水保墒的好经验、好做法,立足水保措施,积极引进推广旱作农业先进技术,进一步加大果园集雨水窖建设力度,尽最大努力化解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必须坚持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动摇。一是要优化布局,扩张规模。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支持和帮助基础好、有积极性的乡镇村组率先发展,以建设苹果产业万亩大乡(镇)、千亩产业带和专业村、专业户为抓手,推动苹果面积迅速扩张;要围绕实现“一业致富”的目标,适度把握农户规模,倡导户均栽植苹果10—20亩,人均3—5亩,进入盛果期后,户均年收入达到4—5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二是要健全体系,优化服务。要结合我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尽快建立和健全“五大体系”,即技术服务体系、苗木繁育体系、贮藏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防雹减灾体系,努力形成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分级包装、贮藏增值、加工转化紧密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促进苹果产业健康成长。三是要扶持龙头,延伸链条。要按照工业化理念推进苹果产业建设,遵循《**县山地苹果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全面推广苹果生产管理集成技术,做到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有效衔接,不断提升果品产量和质量。要积极扶持建立一批与苹果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高产业效益和附加值。四是要加强营销,打造品牌。要充分借助“刘**将军故里”和“中国革命红都”的特殊政治优势、地域优势和品质优势,加大对所产苹果的包装和宣传力度,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打响叫亮“**南岭苹果”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
(四)必须坚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不动摇。任何一项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行政强力推动都是必不可少的。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也经历同样的阶段,行政推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之一,即使是发展到了目前的水平,行政推动仍然是县上抓苹果产业的主要措施。我县苹果产业有着近30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双河乡南岭苹果最为典型,这也是**能发展山地苹果的最有力证明。之所以苹果产业几经周折后,没能发展成长起来,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持之以恒地狠抓实抓。以来,我们抓住全市“苹果北扩”的战略机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苹果产业确立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经过近3年的艰辛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县苹果产业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全县上下务必将苹果产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紧盯目标不动摇、强化措施不松懈、科学发展不折腾”的要求,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抓落实。要切实强化行政推动各项措施,全面推行苹果产业建设目标责任管理,进一步调整优化扶持政策,加强领导,严格考核,明确奖惩,努力推动苹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