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也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既能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原则,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是素质教育和高考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在此,我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教师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有关辽、宋、夏金的民族关系时,叫学生回忆电视台播放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的情节。该剧在中学生当中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剧中的人物如数家珍。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我提醒学生注意区分艺术作品与历史的不同。这样一来,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区别,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创造性人才。历史教学不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学生掌握认识历史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美国内战》这一课时,我谈到,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我们现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的。美国在历史上为了维护国家(联邦)的统一,不是也同南方分裂势力作斗争吗?最后,他们打败了南方的分裂势力,维护了联邦的统一。然后,请学生讨论,我们国家制定《反国家分裂法》是有历史依据的吗?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也符合高考的要求,今年高考就考了美国内战的相关内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这些对于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