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11篇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前言】下面是热心网友“gi1”收集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11篇,供大家赏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读懂文中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学习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学习准备: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观点,激趣导入

  1、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还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你有疑问吗?(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这个观点。老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到课文中找答案。

  3、提出三项“挑战(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挑战目标: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读懂文中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初悟观点,体会含义

  1、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出示:学习导航一)明确学习要求。

  挑战一

  思考:

  课文提出了什么观点?是怎样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提示:

  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朗读。

  3、引导学生理解 重点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的意思,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和理解喻意的方法来理解。

  4、对比思考,学习写法: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5、再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观点的含义。

  三、理解故事,找共同点

  1、作者怎样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 (出示学习导航二)

  挑战目标二

  思考:

  1、文中用了哪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2、三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把“?”拉直变成“!”的?

  3、完善表格,找出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提示:

  先认真默读思考,做标注。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合理分工,有序组织讨论,注意控制音量。时间5分钟。

  2、学生默读思考后再讨论,教师发表格,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督促帮助。

  3、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请一生将三个事例的小标题写在黑板上。(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小组代表来汇报表格填写情况。

  5、讨论交流: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

  (1)这三个事例都是从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这说明这三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请提出这个想法的学生把这三点写到黑板上。

  (3)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思考。

  追问: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他们都是“善于观察、独立思考、有准备的人”。)

  (4)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分别说说?(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6、深入探讨: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为什么这样写?

  小结: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所以“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写得较具体些。

  7、朗读作者对这三件事的小结部分。

  (1)思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坚持不懈的人。追根求源的人。锲而不舍的人。)

  (2)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比较“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的不同。感受只有不断探索努力,才能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品悟结论,总结收获

  1、质疑:经过三个具体事例的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2、指生读第七自然段。

  3、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理?

  (板书: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4、体会“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体会到的(板书:不难)

  5、指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重点词句“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板书:不易)

  6、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说科学发现并不难,我们听了会——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做好思想和知识上的充分准备。)(齐读)

  7、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出议论文的三个部分: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8、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引导从文章的内容、哲理、写法等方面来谈。)

  五、学习写法,写话交流

  挑战三:小练笔

  任务: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提示: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要求:

  观点鲜明 事例典型 有说服力

  1、出示有关小练笔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法,尝试写一段话。

  2、学生练习写话,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完可以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评议:找几个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评价是否做到了观点鲜明、事例典型有说服力。渗透理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 阅读你崇拜的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板书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洗澡水的漩涡      发现问题(详)

  事例:紫罗兰的变色   反复试验(略)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发现真理(详)

  结论: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不难)     (不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敏锐 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练笔 篇4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成功并无其它,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而已。”因而要想写好作文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就是多看,多练习。而现行的教材中每学个单元只安排了一次的作文训练,一学期也就七、八次,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为了增加学生在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教师可以创设“小练笔” 形式的随笔练习,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我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后,出示了这样的小练笔:课文用三个事例,反复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种摆事实、讲到的写法值得得我们 。请你学习这种写法,先确定一个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知道了自己努力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我们知道文字从古到今,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而演变成今天这样漂亮的汉字,也已经历史久远了。再看看我的同学们写出的字是那样有棱有角,而我的字呢?一想大这儿,我的心理便不是滋味。为了证明自己,我买了字帖,每天坚持练写几张,别的同学出去玩,我便在教室里练习,晚上家人看电视时,我在书房里练习,对每次的作业总是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写,慢慢地我的字写端正了,有笔锋了,老师表扬了我,还把我写的字帖在学习园地里。

  这种练笔既是对课文的总结,也是巩固、提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学习。

  一、理请课文的层次.。

  了解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了解作者用那些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三、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每学习一个事例就朗读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悟“见微知著、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自读、默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真正体会课文的含义。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是课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探寻“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4、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六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将教学难点定为: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自由读、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领悟文章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读、思、划、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课题就是课文主要观点,且文章第二、六、七自然段中都暗含了对课题的阐述,道出了从问号诞生真理的过程。于是一开始我就以题目入手,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紧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语句划下来。课件出示这些句子,提问:这三句话告诉我们真理是怎样诞生于问号之后的?让学生自由读句子归纳出从“问号”诞生“真理”的过程是“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过程。紧接着引导学生明白这个过程也解释了第二自然段中:把“ ‘?’拉直变成‘!’”这部分句子的含义。顺理成章地理解了问号叹号的含义,体会到了用标点符号代替语言的妙处。最后抓住第七自然段中的词语“见微知著” 教学:第二自然段中哪部分句子写出了“见微知著”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第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并以师生合作读的方式朗读相照应的语句来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

  接下来是品读感悟,体会写法。

  首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课文中列举的三位科学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么解疑的,又找到了什么真理?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表格在文中做出批注。再同桌交流,全班汇报交流,填写表格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事例在内容上、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思、议”中领悟到作者列举的事例都是按“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写的,且把“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与“找到的真理”写得详细,“不断解疑”的过程则写得简略。这样详略有序的安排都是为重点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是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最后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例:如果要用事例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我们应该把什么详写?让学生懂得写作要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详略有序的安排材料,从而突破了重难点。在学生汇报交流中相机抓住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来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正含义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最后总结课文,认识议论文。

  学习事例后,我让学生再列举一些相同事例,过渡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总结课文:这是作者从这许多事例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最后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认识:像作者这样用事例证明一个道理的文章叫议论文。“观点——事例——结论”是一篇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四、说板书

(因板书排版格式的特殊性及其中的箭头符号等无法粘贴,故省略了。编者注)

  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更明确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认识议论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 、“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们必须用敏锐的眼睛观看,用睿智的心灵去倾听,用聪慧的脑子去思考。

  从你们“哇”的一声中,老师知道你们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师板书: “?”那谁来?好思考的好孩子,只要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就一定能找到真理。(板书:真理)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今天我们就与作者叶永烈一同走进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许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解决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本文有写事吗?如果有的话,写了谁的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文而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事例,就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读(课题)。为了证明这个重要观点,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那我们按顺序来说说都写了谁的什么事呢?

  4、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他们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板书:横线和叹号)

  5、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拉直”又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呢? 此时在你的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我们就来通过学习第一个事例来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把它拉直变为叹号.

  三、精读事例,感受精神

  1、(看大屏幕)根据表格,我们看看谢皮罗教授,从普通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探索,最后找到了什么真理?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中发现答案的。

  2、反馈: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这件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指导朗读。

  每一次都观察,每次观察到的情形都是一样的。谢皮罗教授从普通现象中看出出问题,(随机板书:看出问题)并且能够预知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是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为什么每次观察的情形都是一样的呢?在谢皮罗教授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接下来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号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3)师幻灯出示这句话,要求:现在你们发挥一下想象,这个谢皮罗是怎样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的,谁说?

  谢皮罗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假设不同情况,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其实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这句话就是解释了第二段中哪个词的意思?追根求源(师随机板书)

  (4)是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他终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随机板书:找到了真理)

  1962年,他发表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谁来读读?指名读课文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明白了第二自然段中的问号和叹号的意思了吗?

  3、谢皮罗把问号变成叹号的过程是艰辛的,你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呢?(随机板书:锲而不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理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能力目标:体会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并试着运用。情感目标:体会文中科学精神的内涵,受到启发并思考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二、重难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并试着运用“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三、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五个生字,理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等词语的意思。能力目标:明确课文提出的观点,概括课文列举的三个具体事例。情感目标:对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感兴趣,愿意去探索。二、 重难点学会本课五个生字,理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等词语的意思。明确课文提出的观点,概括课文列举的三个具体事例。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题引入 (培养质疑能力;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谈论自己的见解及疑惑 3、梳理问题(预设): *“真理”是什么? *必须要提“一百个问号”才能找到真理吗? *课文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1、读课题 2、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或疑惑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达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2、指导生字的书写。 3、引导学生再次读书,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表扬好的解词方法。(预设)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4、引导学生三读课文,理清脉络: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这个观点出现在课文哪里? *作者运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吗? *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你能试着给课文分一下段吗? 1、主动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倾听、评价。 2、交流对生字的识记方法,提醒大家要注意的生字。 3、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伙伴交流并解答。 4、三读课文,先自己试着理清脉络,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向大家汇报。 三、总结读文收获 (激起继续探究的兴趣) 1、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问题,试着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读懂。(预设) *怎样才能提出“一百个问号”? *是不是只要提出“一百个问号”就一定能找到真理? 1、先自己思考,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2、思考、交流。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能力目标:体会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并试着运用。情感目标:体会文中科学精神的内涵,受到启发并思考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二、重难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并试着运用“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复习;激趣)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回忆本文的观点,总结写法: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而且以观点命题,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讲一个在生活遇到的,很感兴趣但不知道答案的“为什么”,并思考自己没有从中找到真理的原因。 3、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寻找真理的道路到底该如何走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下。 1、读题,回忆课文的观点以及观点出现的地方。 2、回想生活中的问号,进行交流,思考自己没有从中找到真理的原因。(预设) *没有继续探索。 *知识能力有限,不会解答。 *没探索出来就放弃了。 *不知道该怎样去寻找答案。 二、研读课文,受到启示(理解观点含义,体会写作方法) 1、文中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来解释、证明这个观点,它们分别是什么? 2、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点拨: *这些现象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司空见惯”。 3、看来要想找到真理首先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可是我们也观察、思考了,为什么却没有找到真理呢?从“问题”到“真理”的道路该如何走呢? 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具体事例,看看他们发现现象后都做了些什么,是怎样一步步找到真理的。请画出有关的语句,想一想:你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发现了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下面打上着重号,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想法或感悟。 点拨:这一连串的问题就叫“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反复的试验与研究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寻找真理的道路并不容易,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做支撑。 4、至此,寻找真理的道路你找到了吗?谁来概括地讲一讲? 5、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各指什么,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6、在科学史上,从细小的生活现象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引导学生举例。思考这些事例对自己的启示。 指点写法: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别人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观点。 7、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到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指点写法:课文最后又一次重申了自己的观点,令我们印象更加深刻。 1、默读课文,找到课文列举的三个具体事例,回顾它们主要讲什么。 2、再默读课文,发现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预设: *它们都是讲科学家发现真理的。 *它们都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事例中的人物都是从生活中的小现象发现真理的。 3、根据阅读提示潜心读文,发现从“问题”到“真理”的道路: “一连串的问题”和“反复的实验与研究” 4、从事例中概括寻找真理的过程:先关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从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地发问,不断地解决疑问;最后,找到真理。 5、读第二自然段,明白这一段是对观点的解释,思考“?”和“!”各指什么,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6、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事例。思考这些事例对自己的启示。 7、读课文,找到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总观全文,我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总结写法:先提出观点,再用具体的事例来解释、证明观点,最后重申观点。 四、小练笔(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写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是成功之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注意:描述的具体事例一定要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例的描述要能突出重点。 2、评读一篇小练笔,指导学生如何修改 1、根据小练笔的提示进行练笔。 2、听评小练笔,知道应该从“描述的具体事例一定要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例的描述要能突出重点。”两方面来修改。 五、作业 出示作业: 1、跟伙伴交流自己的小练笔,进行修改。 2、摘抄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再找一些类似的科普故事读一读。 读作业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关注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具体事例发现问题 不断解疑 !!!!…… ! 重申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堂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第一部分提出观点,第二部分证明观点,第三部分总结观点。)

  2、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作者在课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作者举了三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说说这三个事例的内容?

  4、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的二三部分,体会作者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学写一篇议论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导语:作者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与前面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默读事例,思考:

  (1)、三个事例的“问号”是什么?“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三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边读边画并在书上批注。

  2、 读后交流:

  相同点: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4、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第二自然段)

  5、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6、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7、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出示课件: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仔细看这四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任意换位置可以吗?(这样的排列,符合人们人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也揭示了人们找到真理的一般过程,伟大的成就往往就来自于细小的发现。)

  8、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雷达、风车……)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作者最后是怎样总结自己的观点的?

  1、同学们,谢皮罗、波义耳、奥地利医生、牛顿、瓦特等等众多的科学家用一个个不争的事实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再来对比科学家们成功的事例,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发现的问题虽然不尽相同,可是他们解决问题,找到真理所需要的条件却是惊人的相似。你觉得他们都是靠什么找到真理的呢?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仔细读读,找到真理需要什么条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解答了若干个问号,)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找到了真理)

  这是在说哪句话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作者在这里重申自己的观点,和文章的开头怎么样了呢?(相互照应)

  2、同学们,找到真理需要我们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可是这些能力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出示课件: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理解起来有困难,还可以求助周围的伙伴,发挥集体的力量。

  说说吧,你读懂了什么?

  文中说“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你觉得谁是这样的人?

  你觉得他们为了发现真理都准备了什么?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运用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认识了议论文这种写作形式,你想不想也试试写一篇议论文?

  六、小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七、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发问,大胆设问,这样才能求得真知,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 善于发问 —— !真理

  锲而不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读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前预习,在朗读中,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最近,我们认识了美丽而伟大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你觉得她是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生说)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4、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20课,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2、认读词语

  诞生 漩涡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玫瑰花 领域 机械 洗澡 花圃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沙锅问到底

  (1)指读 (2)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什么了?(音、形、义)

  3、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指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1、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具体的事例,边读边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好批注。

  2、汇报交流(依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地进行教学活动)

  (1)第三自然段

  生:读 谈体会 (相机填表格出示)

  师:指生再读问题和结论,并指导学生画下来,同时梳理过程(表格出示)

  (2)第四自然段

  继续汇报,同时按照表格的要求,在书上画出相关语句来。

  汇报 (相机填表格出示) 自己读一读。

  (3)第五自然段

  最后一个事例能自己完成吗? 汇报(相机填表格出示)

  3、拓展

  其实,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说一个吗?

  4、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事例。(屏幕出示)

  5、小结

  众多科学家的事实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发现的问题虽然不相同,但是他们解决问题,找到真理所需要的条件却惊人的相似,你觉得他们是依靠什么找到真理的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6、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进行教学活动)

  (1)学习第7自然段(屏幕出示)

  理解见微知著的意思,说说这句话与课文开头有什么关系?记下来。读读。

  (2)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习第8自然段 谈谈体会。

  7、只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才能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正如作者所说的——

  (1)(出示第2自然段)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的是什么呢?这样运用符号有什么好处呢?指导学生记下来。

  四、总结收获

  把书放下,课文学到这儿,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你学到了什么呢?

  1、内容

  2、写法

  五、作业

  必做题: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准备小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选做题:

  继续搜集关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六、教师总结

  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真诚地希望咱们班级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勇于发问,大胆设问,这样才能求得真知,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蕴含的善于观察、不断发展、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主旨,是创新精神公德重要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的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另外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石蕊试纸、盐酸、碱及重点词句的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爱提问题的实际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他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平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学后课件出示:检测训练

  (1)读准下列词语。

  诞生 漩涡 花圃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启发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a、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b、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既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用哪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呢?请默读,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2、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点地方做上批注。

  (二)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1)当学生谈到对谢皮罗教授发现谁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的事例感受深时,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学生读到对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的感受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波义耳看到水落在溅上盐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3)当学生谈到对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眼珠转动合做梦有关的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呢?指导学生朗读。

  2、你们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 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却由于他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就成了“发现”、“发明”、“创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锅问到底”吗?这说明什么?

  (板书:善于发现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