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自我的象牙塔,看世界 | 写书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书籍:《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 彼得·圣吉 著 张成林 译 中信出版社2009

我感觉,此书开启了我另一种关注视野。

从《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一书开始,渐渐对自我觉知领域有些微了解。如果说以前的内心并没有一个“我”的话,这几年的意识开始从混沌走向明晰,内心那个由情绪、欲望、念想组成的那个“我”逐渐被辨认出来,我沉浸于自我观照中,努力提升和修行自己。

而此书,在满脑的“自我”之中,帮我的视野扩大到了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系统之上。

自我的成长不仅依靠独立个体,也是可以在系统中也得到升华的,而个体升华给组织带来了进化机会,一种基于相互成就的新型关系,而不是淹没个人的集体主义。

窃以为自己的微观感知力还算可以,比如和具体个体相关的观察思索,但若拉大到宏观视野,对于一个组织乃至一个时代的关照还是有许多目力不及的盲点。

如果这算一个空白的话,此书算是开启了我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书开篇所举的关于酒吧进货的事例,现在回味起来,也还很惊艳……

大致是关于一种酒,因为某个mv突然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酒吧老板发现每次订单都不够销量,于是一次次加大数量,而酒厂接到大量新增的订单,产能跟不上,扩建基础设施需要时间,所以送货总是延迟,于是酒吧老板的每次订单都会加上上次未能满足的需求。但当酒厂终于加班加点给酒吧送出货物的时候,酒吧老板反而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单子了,于是酒厂货物积压,扩建成本无法收回,苦不堪言。

虽然从订单数量上看,数字在一次次增加,仿佛需求在无可抑制地暴涨中,但其实回过头来,这一段时间的需求量是相对稳定的,所增加的数字是这个订单系统的反应延迟所造成的。对于酒吧老板来说,他们觉得自己没错,就是在跟着顾客走,而酒厂也觉得没错,就是在跟着酒吧订单走,但如果跳出环节中的角色,直接看这个系统,会发现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增长态势。有时间延迟是系统本身固有的时候,不是急着去反应或催促,而是等待延迟起反应。

每个人都身在此山中,自我观照是跳出自我这座山,而系统思维是不仅跳出自我,还要跳出自我和他人之间的重重山峰

一  系统思维

书中提到一词“反应式管理”,我的理解是当现象发生时,对现象本身去做解释和行动。比如酒厂看到订单增加,它的反应就是,哦,需求变大了,那就拼命增能增产,而当后面出现货物滞销局面时,它又会抱怨发出直接下单动作的酒吧老板们,传统的对事件反应的思维是“谁对谁做了什么”,焦点在事件本身。

他们所缺失的,是对对方这一动作起源的思考,以及对自己这一动作后果的预期,在这个由消费者、酒吧、酒厂等多个角色构成的系统里,他们只聚焦在了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一个链条上,而实际在整个系统内,每一个代表的表现都会对自身产生影响。如果某一方出现恐慌,这个系统也会被恐慌蔓延,如果要自身成功,那么这一系统的其他也必须成功。

想起周末看许知远在《十三邀》中和罗振宇的对话,罗胖说,他要做的,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用户负责,对整个商业协作系统负责。这不是一种道德高地的利他,而是身在系统这个结构之中的个体宿命,独善其身往往是自掘坟墓。

系统结构听起来是一个很被动的词,它不会因个体而改变,更多时候我们选择去适应或反应。这样看,也许催婚也是结构模式下所生成的副产品,一种在中国传统观念模式下的行为反应。突破的方式,就是解析这一结构模式的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模式?为什么会催婚?这个原因你真的在乎么?扩大地讲,文化传统有时会不会也算一种自动导航?大家在随着这个传统所指的方向前去,不去追问所以,一代随一代,犹如被设置在了自动导航的社会模式里。

系统化思维,一种是时间上的,看到未来,那便是战略性;一种是空间性的,那便是互相联系性。系统模式,感觉就是事物的本质,看出自己所在形势的结构模式、本质。

另一个关键词,是“反馈”

系统之中的各个因子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用佛教的话说,便是彼此互为因缘,没有单向的力和作用。

读到这里,想起量子论。在量子的世界,人和物理对象不是绝对分离的主体和客体,而是在测量过程中会相互影响的共同体,

书中大致描绘了几种它常有的反馈模式:

正反馈,比如一家公司初期越来越多的用户,是一种正反馈;

负反馈,用户不会一直增加,在后期会出现很多限制因素,阻止正反馈的趋势,这便是负反馈。

负反馈像是一种调节限制,正反馈是一种放大。

嗯,又想起《十三邀》中,罗胖说,你必须得接受一个浪头一个浪头的趋势,这个浪头下来了,就再去制造另一个浪头。没有永远的正反馈,也没有无止尽的负反馈。

首先是一种趋势的清醒,另外,也需要在正反馈时期看到它背后的促因,以及负反馈中的限制因素所在,好在系统层面去做调节。

而当我们没有站在山外去看山的时候,往往会发生这样的坑:

转移负担,看不到本质原因,只能把能看到的东西其中一项作为替罪羊,来转移负担。比如电脑销量下降,A公司总是通过一轮又一轮广告去刺激新需求来带动销量,却没有看到销量背后因为不及时的送货服务而降低的用户口碑,他们将负担错误地转移到市场需求上,这种结果是越刺激反而会越掉粉。

侵蚀目标,因为无法达成既定目标,而一次次降低目标要求。当A公司的广告刺激出了新需求的时候,增加迅速,而工厂厂能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承诺的8周给货时间,到最后被侵蚀成10周以上,这部分客户因而流失掉了。

A公司没有意识到产能问题,当需求下降的时候,认为没必要投钱去增加设施,又做广告,又再一次刺激需求,订单又增加,但没改进的产能又再一次丢失客户。这个时候它已经到了一个正反馈增长极限,负反馈已经起作用,但A公司没有看到这个极限,还停留在正反馈阶段,没有去解决负反馈发生的原因——产能问题。

而若产能能及时增加,给货标准得到保证,或许可以跳出这个循环。其实 不应该看销售量的下降,只想到去刺激消费,而是看看消失的那部分订单的原因是什么,那个是负反馈中需要克服的因素。

第三个词是“愿景”。

愿景便是一个组织想要实现的图景。它往往和现实有差距。

而这个差距之间便会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张力,一是情感张力,比如未达到的沮丧、悲伤、失败感;一种是创造性张力,没达到的现实反而激发出去做去解决去行动的意愿。设计思维便是对愿景和现实张力进行合拢的一种创造性工具。

情感张力和创造性张力并存,有时受不了了情感张力或舒缓情感张力而会去降低愿景、侵蚀目标、转移负担,把自己想要的东西降低了、减少了、变没了。这点对人和对组织都适用。

通俗地讲,就是失败不是陷入情绪中,而是寻找原因,消灭差距。重要的是愿景能做什么。因为有了愿景,才有了张力,而这股张力也是创造力的源头。

对愿景承诺,承认现在周遭的真相。对结构模式的认清,便是真相承认的一部分,扩大自己的观察视野,放大感知的力量。“真相将使你解脱”

二   自我超越

这部分是我之前已经思考得比较多的,但此书的语境是在系统背景下的自我超越,所以还是启发多多的。

1 个人愿景 VS 组织愿景

上面提到了组织愿景,在个人层面就会出现个人愿景和组织愿景的关系。

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愿景不是号召不是口号,而是从个人愿景中萌发出来的东西。个人愿景就像是全息图像,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整体的图景,每一个个体碎片里面都可以看到整体。

共同愿景=个人愿景+协同校正(团队学习的过程) ,当协同校正水平高的时候,给予人以自主权力会激发创造,因为有默契和方向了~ 但低的时候,彼此还没有在同一频率上,赋权反而会分散力量。所以,当是志同道合之人聚集做一件事时,那种氛围看起来会更自由、松散、没有制度,而当这个愿景只是管理层独有时,就会需要这个机构里,用各种制度、流程、会议、规则来绑定大家,用外力来防止走偏。

人与人之间的频率共振在一个组织中还是挺重要的,这个不需要先天具有,是需要后期一起学习,一起协同校正的。

同频共振一词,让我想起场域艺术。场域的字面理解便是在一个空间里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总体所呈现出的能量和连接状态。当彼此连接加深时,我们在往这个场域注入能量,而这种安全、开放的能量氛围,又孵育了我们彼此的进一步连接,犹如土壤和花一样。

一个组织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除了愿景认同以外,还会因为这个组织的土壤对个体是有滋养的,不仅仅志同道合,还陪伴成长,而这种成长还是同频的,这种情况实在珍贵而且难遇!

2 心智模式

我觉得,这是从此书收获最大的一个词。

心智模式在我的理解是包含了:小到你习惯握笔的姿势,大到你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

出生后,我们在社会环境中习得我们的心智模式(呀呀学语、家庭氛围、课堂教育……),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形状。

日常中,我们不会注意到自己所形成的模式对自我发生的影响,就像呼吸一样,习以为常。而最容易去关注到自我或别人的心智模式的时候,便是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心智模式在互撞中显形了。但那一瞬间我们也许更多是被内心情绪牵走了,没工夫去瞅啥模式。

但这个啥模式,其实是自我超越的关键点,跳出自我这座山的指南针。

特别喜欢下面这幅图,感觉会是一生的写照 /0\ :

在现实和愿景张力之外,多出了一个张力,我的理解是,它是自己的心智模式和现实之间发生的张力。

我们自己把自己拉扯住了,却没有发现,有些时候也会做出转移负担(算了,先不找工作,先读研吧~)、侵蚀目标(今年完不成了,明年再准备认证考试吧!)、降低愿景(创什么业,还是好好待在公司里吧!)的行为。

对个人来说,是心智模型,对组织来说,是系统力量。在组织后面的那个桩是恐惧。激励组织的根本能量:恐惧和愿望,一个是负面愿景,一个是正面愿景。

以上是自我认知范畴,而在人际互动方面,假若能时刻关注到自己心智模型的存在,而不被其俘虏,会发现谈话才能真正变成沟通。

当我们被心智模式俘虏的时候,我们会有习惯性防卫心态,会不自觉想要去保护自己的模式、观点,觉得对方哪里是错的,是需要一吐为快的,两个人是石头,互相撞击。在我看来,很多争吵,表面上看是一次大发泄,貌似对双方有些好处,但实际是无效沟通,只是一场石头的撞击,谁也没能改变,后期将会不断爆发类似的冲突。

痛苦和焦虑其实是一种信号,它们不是纯粹无用的负面情绪,而是潜意识中的你在尝试告诉自己,这里某个地方有问题,需要你去关注了。

这个时候,另一个词来了,叫“探询”

宣扬,是指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探询,我的理解是对对方的理解,在宣扬和探询之间寻求平衡,在表达和理解之间寻求平衡

另外,在宣扬和探询之间还有一个步骤,就是聆听。这本书里没有提到聆听,在U理论里,聆听分成4个层次下载式聆听(怀抱有心智模式和评判的,没听进去)、事实层面聆听(放下评判,去听对方说些什么字眼)、同理式聆听(感受到了对方的情绪)、生成式聆听(和对方合一,还能听出对方话里未提及的意愿、潜在的可能)。

在U召集人培训上做过聆听练习,一层一层地来,会发现事实层面的聆听也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在听的时候,其实是解码对方语言的过程,会自觉在内心做信息消化,而这个消化过程是非常容易加入自己的推断和演绎的。比如讲述者说“出版商只修改了自己意见稿的五分之一”,我表达的是“她遇见了一个不靠谱的出版商”,这句话已经不是事实了,因为讲述者语言中并没有出现“不靠谱”三个字。

慢慢发现自己的一个思维习惯,也许是从教科书的学习开始的,为了帮助自己去理解和记忆信息,会倾向于将信息进行总结归纳,看清它的逻辑线,而细节部分往往会在这个过程中丢失,这个动作,就是将观察到的细节概括化而这个习惯在聆听中,其实会阻碍到对事实层面的了解,算是一种跳跃性思维。

要知道,直接的观察和由此做出的归纳或推断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有些时候也许后者还会偏离事物的本质,比如:

以前我还觉得自己蛮会倾听的,但按照这样的聆听层次,其实,还有点距离……

实际上,生活中大概最常发生的大概是下载式聆听,比如:

“老公,我买了件新裙子,好看嘛好看嘛?”

“好看~~~~~”

下载式阶段,我们处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圈内,对方的话语一直在我们圈外徘徊,但为了维持关系或礼貌或制度,会顺着对方的话说下去,表面上的和谐是漠不关心或委曲求全,是有隔阂的交流

书中提到一个左手栏,右手边的话语是我们表面上说的,而左手边是真实的内心独白

“老公,我买了件新裙子,好看嘛好看嘛?”

(左手栏:老娘逛了一下午,根本就不想买什么裙子,烦躁烦躁烦躁)

“好看~~~~~”

(左手栏:又花钱,我靠~)

记得以前听过一个效应,就是实质上大家都不想在周六下午去咖啡馆,但出于附和或礼貌,结果大家都出发去了咖啡馆,当晚回来后,大家终于坦白,原来别人和自己一样根本不想出去!所以下午的集体行为是一种伪意愿下的行为。嗯,感觉很多公司里,其实正在发生这样的事情……

在所有以上的前提下,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沟通才是开放平等的;而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促发组织的学习进化,组织层面的深度汇谈。

3 潜意识

静坐在我看来,是一种和自我潜意识连接的方式。

潜意识,其实是心智模式冰山之下的部分。

这个问题的答案背后是更深层的渴望。这个渴望是更深的愿景。

比如,假若我的目标是想找一份合适工作,那我问自己,当我实现了这个目标,我获得了什么?——我获得每天的充实,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继续追问,哪些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不关注完成目标所需要做的那些事情(比如投简历/面试技巧等),而是目标本身,在问号之中生成问号,像钻子一样层层深入。也许永远不会到达底部,但会比生活在表面的状态得以更明晰自己的深层渴望,这个渴望便是更深的愿景,而这个愿景是每个人所自有的,不是教育、他人、社会所外加的。在天生的愿景直觉引导下,再用理性来脚踏实地地生活,会不会感觉不太一样呢,仿佛人生有了锚点?

回想起来,其实高考也只是一件完成人生目标(找到一份好工作)需要做的事情,高中时期一直集中于这件事本身,但没有聚焦过目标,谁都不曾深入提问过自己,更深的愿景是什么?假若在那个时候便连接到了自己更深的愿景,那高考过后,就不会有种空落落的感觉,大学也不会迷茫,可以更快地找到自己人生聚焦点。

所以,另外一个去探询自我潜意识的方式便是通过深入的自我提问。通过问题和思考来聚焦潜意识。

最后一句话,心智模式的存在是正常的,因为它我们更有血有肉。

它的存在不可怕,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是可怕的。

想起佛学一语“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三   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在我看来,是一个连接自我成长和组织进化的桥梁。在团队学习中,个人心智修炼和系统思维并重。

坦诚和开放,是学习型组织的特色之一,“深度汇谈”是团队学习的核心,即对复杂问题的深究。

深度汇谈的前提是悬挂假设,托住悬挂的假设,并做对照。这里所谓的假设便是自己的下载模式。第一次看到用“假设”一词来代替观点,这种表达很有意思,观点不是你的持方,而成了双方都可以去探讨和检视的东西。这是对习惯性防卫心态的第一步突破,继而再在探询中走入对真相的承诺,走入开放。

习惯性防卫是一种相互作用,在团队交流中,要认识到它对自己的影响,承认防卫心态,又不激发出更多防卫心态。

假若中间防卫心态出现,纠结痛苦出现,那它背后,其实是更重要的问题,不要因为礼貌或和谐而逃离,台面下的问题或许重要于台面上的。

在这个团队深度汇谈中,彼此是平等角色,没有老板和员工,没有父母和子女,每人都是平等的发言体。需要一个辅导员来hold场,我觉得这边是教练的角色,TA需要敏感地捕捉到目前场域阶段,引导聆听和交流从下载走向生成。最后的感受或方案,是彼此共创的结果。

嗯,所以教练圆圈(U圈)也算团队深度汇谈的一种。

这个过程进展顺利,会有进阶的开放发生:

汇谈或行动之后的复盘,可以在团队中回问:

实际发生的情况是什么?

我们曾期望发生的是什么?

从这两者的差距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期待和实际之间的差距也是帮助我们学习的老师:

1 指明了我们的挑战

2 指明了我们可学习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看,团队协作不是想象中的填补七巧板,而是一个集体共修场;

组织更像一个生命系统,领导不是拍板的角色,而是一个生命系统的设计师!

嗯,最后总结一下:是本好书!

其他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