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卖国贼更可怕的是爱国贼”
原以为《二十二》这部电影,针对的是日本人,没想到真正可悲或是可恨的,是我们自己国人。
观看影片之前,我在想,这部豆瓣评分近9分的片子一定是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导演到底许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慰安妇”的遭遇;我也在想,到底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叙述这段历史。
直到看完整部电影我才发现,当我仅仅出于它是一部高分电影才购买了电影片去观看它的时,自己是多么渺小。
这是一部平淡如两位相识多年友人的一段谈话,片中甚至没有几句我们真正听得懂的普通话,甚至少有对话,却用了一整部片子和我们聊了一次天。
1
故事的开头没有开头,一如故事的结尾并没有结尾一样。
一位普通话并不标准的老乡,用十分朴实的语言告诉大家,一位“慰安妇”老人去世了。
镜头转换到了几个老人的画面,然后出现了一个钟,指针在动,除了秒针转动的声音之外没有一点声响,时间静静的在走,而人一直坐在那里。
在二战期间,中国有20万女性被日军强迫成为慰安妇。
而自二战胜利以来,72年的时间,正如画面当中一样,一秒一秒的走到现在。
影片在2014年拍摄之时,还有仍坚强活在世上的二十二位老人。
她们,就是这么一秒一秒的活着。
到今年影片准备上映之时,仅还有九人。
影片中这短短几十秒的时间,没用一句话,浓缩了老人们70多年来的生活。
时间自顾自的走,而她们也自顾自的活着。
影片描述了二十二位老人,包括不愿露面的那位。
她们分部在自山西到海南,横跨大半中国,无一例外的住着不遮风雨的破屋子。
电影中分别拍摄了几段她们吃饭的画面,土豆、韭菜,她们甚至连肉的吃不上,有一位老人抱着碗,一口一口的干嚼着白米饭。
我们中华名族,号称上下五千年。
自打我们小学就学着我们的历史,我们将历史印成书籍,将历史建成宏伟的博物馆,我们有各种文物保护机构,我们宣称我们要保护历史,传给子孙后代。
可活着的历史呢?
老人最大的已经近百岁了,如果没有导演的坚持,再过几年,她们就真的将成为“历史”了。
当老人已经无法完整说出句子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少耐心听她们讲她们的故事呢?
我买的那场电影,上座率不过10%。
当故事缓慢展开之时,又有五个观众离开了放映厅,再也没有回来。
老人们在屈辱中,一秒一秒的活过了七十二年。
而却有人,连花上九十九分钟听她们把故事讲完的耐心都没有。
我们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历史,我们甚至都不配去谈论历史。
70年的时间,你们这些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小日本都该去死”当作口号去喊的人们,你们在哪?
70年的时间,我们这些一代一代学着日本侵华、参观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学生们,我们在哪?
70年的时间,每一年、一次又一次播放着哀悼逝去同胞,把纪录片做的感动天感动地的新闻媒体朋友们,你们在哪?
70年的时间,给离休老干部一次次涨工资、提待遇的部队和国家,你们又在哪?
时间只是自顾自的走,而她们,也真的只能自顾自的活着。
讽刺的是,真正照顾和关心这些老人的人,在镜头中出现的,几乎都是活在社会底层的具有同情心的普通中国群众。
以及一个韩国友人和一个日本留学生。
十几亿同胞,我们在哪?
2
电影当中有两种天气,一种是大晴天、一种是大雨天,晴天老人笑的很灿烂很,雨天老人哭的让人心疼。
现在有多少愤青是难以统计的,宣称爱国,支持国货的人却也比比皆是。
有人说,中国人都不种白菜了,韩国人就会因为吃不上泡菜饿死;
有人说,中国人都不买苹果手机了,苹果就破产了;
有人说,中国人都不用三星了,韩国的国民经济就完蛋了;
某米的摄像头的CMOS用的是索尼提供的,
某米的CPU用的是美国高通提供的,
某米的指纹识别用的是瑞典的Fingerprint,
某米的屏幕用的是日立、东芝、索尼合资的企业JDI。
所谓支持国货的人,支持的也并不一定是中国本身,而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喊出来,就感觉自己为人民声张正义,为国家添砖加瓦。
因为喊口号不花钱,喊口号没有成本。
而往往这种人,为国家做很少的贡献,甚至不做贡献。
所以整天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放在嘴边的人,很可能就充其量只是一个喊口号的,和传销组织中被蛊惑的成员一样无脑。
看看这些老人吧,她们笑的有多灿烂,和咬牙切齿的你比起来,是不是美的多、可爱的多。
本片的导演郭柯,曾经还拍过一部讲述“慰安妇”的电影,名字叫《三十二》,因为特殊原因在国内无法上映,只得在国外公映。
片中讲述的就是一个“慰安妇”怀上了日本人的孩子,并且生了下来,养育着。
周围的人,对这个孩子极尽羞辱,孩子的弟弟还自称要找人杀了自己的哥哥,因为哥哥是一个“日本人”。
这个孩子现在也已经70多岁,至今未婚。
二战的惨痛经历,让人民记住的只是“日本人”这三个字。
但凡提到带有这三个字的东西,都是坏的东西,我们要抵制,我们要消灭;
但凡和这三个字有关的人,都是人民的敌人,都要搞死弄死;
以前的人是这样。
现在支持“国货”的人,亦是这样。
时代变了,傻傻的我们没有变,我们真的用实践证明了什么叫做“坚持做自己”。
老人在影片最后说了一句话:
当没有提到她们当年经历之时,她们是坚强的,她们是乐观的,即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中,她们种地、唱歌、和邻居大爷聊天、还给人发烟抽。
她们仍然爱着这个世界,领养了别人的孩子,收留了一群野猫,将他们养大,看着他们幸福。
未曾经历磨难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说“不原谅”,有什么资格去说“报复日本”?
是的,这不是我们能不能或者该不该的事。
而是我们有没有资格的事。
我们连这个资格都没有。
历史已经如刻刀一般,将这段耻辱刻在了中华名族身上,我们无法抹去,我们只能学着面对,学着如何让后代过的更好,而不是水深火热。
我们可以哭,我们可以恨,但我们更应该笑。
她们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顺着她们,认真的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呢?
3
影片的结尾,又回到了老人的葬礼,成群结队的送葬人群,和送别一个普通老人并无两样,吹哀乐,放炮,入藏。
老人的墓没有一个像样的碑,和之前日本留学生扫的那个墓一样,一打眼都难以辨认到底埋的是谁。
电影的结尾,从冬天的墓地,缓缓转向春天的墓地,不变的是墓地空无一人,连一点声响都没有。
我深深的害怕。
害怕这段历史犹如人们的喧嚣,随着老人的入葬,消失在世间了。
历史终将归于平静,而历史留下的,我们必须珍藏。
我觉得,如果这部电影中,一位老人没有说出那句:“政府给了我们钱,我们过的很好”,可能这部片子又无法在国内上映了。
我觉得,可能没有那三万多名参与众筹的好心人,这部片子连拍出来都成困难。
看看今年的《建党伟业》,那气势如虹的场景,那引人耳目的演员列表,巨额的投资,极少的排片。
除了知道注定不会有多少人看以外,我想片方压根也就没想过赚钱吧。
因为这是正能量啊,这是歌颂我党啊,钱是小事,我们得把这股劲传递给观众啊。
平日里我很少看电视,正巧最近回家电视里播的是抗日神剧,我撇了几眼。
可笑至极,满满的意淫。
我们在这个和平年代,似乎已经习惯了用意淫的手法,妄图表现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据说,光腚总局要求地方电视台每年必须播放一定数量的这类剧集。
于是手撕鬼子也出来了,自行车飞上火车也出来了,被强暴的女战士提起裤子就完成了五杀翻盘。
中国影视剧最大的IP,莫过于意淫“小鬼子”。
而没有对比就真的没有伤害,并且,也看不出人心。
在各个大企业都在争夺影视这片蓝海之时,太多人都忘了,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拍,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应该拍。
如果若干年后,这些老人全都不在了,那就真的再也不在了。
她们存在过的证明,她们几十年的生存状态,也将如影片的结尾一样,春去秋来,安静的躺在黄土当中,再也不会发声了。
而这部影片,在发声之后,又能在人们心中回响多久呢?
如果我们无法将声音传递,那声音终将耗散而净。
电影开头的那个操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的人,也已两鬓斑白。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他花了三十多年时间,为老人们申冤,要求日本政府道歉。
最后发现,日本政府无动于衷,而电影中无法表达的,更是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的无动于衷。
更可悲的是,这位朴实的教师沮丧的说,自己很后悔这三十多年来的所作所为。
他不仅没能为老人们某得半点福利,反而因为暴露了她们“慰安妇”的身份,让她们的生活更加窘迫了。
这种窘迫来源于金钱之上,更来源于老百姓对于她们的态度之上。
我们认为二战,对于我们中华名族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而我们自己,却在用另外一种屈辱的状态,对待着过去的这段屈辱。
“慰安妇”
——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征的随军性奴隶,本词来源于日本,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至今都没有给予这些老人,应有的称号。
我们学习批判性思维,就一定要运用到生活之中。
并且学会发声,勇敢的站出来,说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