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一名学生给我打电话,说几个同学想一起来看看我。心中是又惊又喜,惊的是时间恍若流水悄然流逝,喜的是孩子们并没有毕业就与你成为路人、将你忘记。屈指算来,他们已经毕业三年了,作为高中普通班的孩子,他们大多就读的是大专院校,今年她们又该再次毕业了。不知道三年没见的他们怎样了,是否变得成熟洗练呢?面临毕业,是否有着大部分孩子的迷茫与惶惑不安?作为过来人的我可以给他们什么提醒或者冠冕一点叫忠告呢?
带着疑惑,我早早来到办公室,三个女孩也随后也就到了。经了解,三人都打算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就业。一人目前在县电视台实习准备签约;一人在县里一小学当实习老师,据她自己说只是因为闲得无聊才去,她还有两年才毕业,因为走专升本道路了,不过毕业后要回来,因为男朋友已经在本县财政局就业了(该男孩也是我学生);第三个女孩则在她所在的县城林业局里当临时工,准备接下去参加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考试;另外还从她们口中得知有孩子将从事园艺工作、水污染处理工作等等。
我静静地听她们简单介绍完毕,不无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都一致地选择回家就业呢?没想过到大城市闯一闯吗?”
反过来轮到她们好奇了,一学生道:“留在大城市有什么好呢?”
“是啊,我从来就没想过到大城市去所谓的闯荡拼博。回到家乡多好啊,空气好,朋友多、幸福指数多高都不知道,大城市乌烟瘴气的”另一个女孩接道。
“我觉得,对于女孩子,稳定就好,生活无压力,再加上我爸妈不想我在外面。”第三个女孩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她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回家乡的好处和留在大城市的弊端,时而还参杂着相互的打趣和“贬损”,而发问的我被暂时甩在一边,兀自木在那里,愣愣地神游起来。
我满以为,她们会对我表达大学这些年的某些不如意:比如留在大城市的梦想被现实无情击碎;再比如大学毕业将面临与男朋友分离的痛苦无奈,就像某些狗血片段中看到的那般:又如哭诉大学找工作中的种种心酸。
结果是,这些都只是我一厢情愿、故作深沉的意淫而已,其实什么也没有,她们嘻嘻哈哈地闹腾成一团,轻松惬意,就如当初高中时的模样,还是一群小女孩。只是探讨着晚上让那个女孩已经上班的男朋友请她们去好好的KTV,筹备着如何欢快地Hi上一晚。也许工作对她们而言,是“铁板上订钉”的事,确定无疑的事情,没有什么选择的风险与不确定的忧虑将她们困扰。
欣慰之余,又无端地生出一些叹息来,为何朝气蓬勃的她们不尝试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和,而甘愿年纪轻轻就开始“养老”呢?当然,我没有准备开始对她们说教,因为她们已经成年,有自己独立判断与思考的能力。但还是压抑不住自己的疑惑,于是再次发问:“你们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吗?”
“忘记了,哈哈哈……”好吧,感觉面对生活,幼稚的人是我,而不是她们,从这随心所欲的轻松笑声中我觉察到了,自己脸颊开始有点发烫,希望BB霜能够盖住可能已经泛起的红晕。
“我的梦想是”,另一个女孩带着调侃的语气和夸张的神色,凛然道,“环游世界!”继而三人一起爆笑。我略带尴尬的笑看着她们,没有不舒服,没有怨气,只是仍然一头雾水,对于她们的选择与从容不迫。
如果她们也同我一样看到网上有那么多牛人,有那么多几乎与她们同龄的青年,骑着“梦马”,在喧嚣的城市里打拼,通过自己的奋斗而开创自己的天地,她们会不会艳羡不已,在一切还来得及的现在,突然觉醒,放弃“死水”般的小县城的工作与生活,加入“城市追梦人”的大部队去勇敢追逐梦想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会!
通过仔细的思索,大概有这样的原因:身在浙江的一个小县城,我们这里的各方面环境,包括经济、文化、治安、生态等等都很好,很是安逸闲适,让人舒服;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她们大都集家人万千宠爱一生,不需要太多‘奋斗’,她们大抵能衣食无忧,何况还能拿稳定工资呢;没有经受过太多风雨、很多奋斗牛人所经历的“贫困”她们从来没有感受过,一直过着优越的“公主”生活;一直处于小县城的安逸,没有见过太多世面,有着“井底之蛙”的自我满足,可是据我所知她们见识并不少。
想到早上看到朋友圈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不是吃煎饼卷大葱》,文中将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小镇里的人想象成苦哈哈地有着满腹的梦想却不知如何安放自己梦想的“庞麦郎”,看了之后我很想告诉作者,其实哪有那么多“庞麦郎”。我们这个不知道排到什么线的小县城里,更多的人就像我的那些孩子们一样,留在这个美丽、安静、祥和的小县城里,就是她们最大的梦想,城市的嚣躁她们渴望避而远之呢。
身边有勤勤恳恳的同事,穿着普通的衣服、吃着普通的饭菜,本想要同情一下他,却在某天突然发现他是白手起家的千万富翁,在本县、本市、本首府杭城不止一套房。发现那些被我视为可“怜悯”之处只是他的生活习惯,习惯简单,习惯低调,习惯不夸张炫耀,从来没有挥着拳头说自己要努力,而是像个老农那样,在平房的前庭后院种果蔬养鸡鸭,不是舍不得买,而是为了吃得放心与健康。
他的怡然自乐让我想到了分布在我们这绿水青山间的不同小县城,人们优雅而淡定地呼吸着清新美好的空气,过着自己平淡富足的生活;高兴地时候去他们已经在大城市购买的房里游玩一阵,大多时候则喜欢这个让他们骄傲无比的小地方。没有许多城里人或者说在北上广闯出一片蓝天的成功人士看到的那般满目疮痍和不堪。
“喝咖啡”不必然代表着高端或者精英,只是是许多“小资”人士在这个全球化大背景下偶然接触了一下“咖啡”,就偏执地认为那是代表着上流社会和不凡身份的上品。其实,对外国人而言,“喝咖啡”就像我们“喝茶”那样寻常,为此大可不必为只能“喝茶”而自惭形秽,也无须为能“喝咖啡”而优越感爆棚,毕竟,只是不同国家传统饮食文化不同,习惯不同而已,说不定老外们还羡慕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想要膜拜下茶圣陆羽呢。
既然如此,孩子们留不留在大城市去“拼”就不那么重要了,想要体验生活,到处都有路;想要追求“诗和远方”,这里交通一样方便、网络一样发达;想要展示才能与梦想,处处是舞台。在家乡小县城这片热土上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挥洒辛勤的汗水,那也是人生的一种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