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央视说男人比女人更孝顺 我愤怒了!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男人比女人孝顺?起码央视的新闻数据是这么说的。

近日,央视一则关于孝顺的新闻引发网民热烈讨论。报道称30多岁的男人在“陪父母旅游、为父母购物、陪父母看电影”三个选项中,比女性数据高出两倍,并由此得出男人比女人更孝顺的结论。

作为一位中国男性,我当然觉得这个数据为糙老爷们脸上增光,你看男人多优秀,上得了厅堂,陪得了爹娘,简直是完美物种。

但基础的社会常识告诉我,这是一条荒谬、充满恶意的新闻。它无视女性社会角色特征和中国生育观的恶劣土壤,以美德包裹恶心,蛊惑国人。

从常识上讲,男人比女人孝顺结论的荒谬之处在于无视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行为特征。

姑且不说央视这些数据是基于多大的样本群体,也无法确定央视调查的家庭背景是几线城市,权且就当央视是调查的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标本。

这些一线城市约30岁左右的女性在做什么?是的,大部分女性嫁为人妻。她们是计划生育政策最早的一波幸运儿,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当一对年轻人组成夫妇之后,另一个家庭便只剩下两位老人,成为典型421家庭。

按照正常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犹如泼出去的水, 尽管很多年轻夫妇是两家跑,但实际上,女性一旦结婚,主要生活场景都是丈夫家庭,即使农历新年这种传统大节,女性也是过了大年三十才回娘家,而留在娘家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

再回到男性家庭这一方,当一个已婚配的男性带着父母看电影、购物、旅游,即使妻儿同行,作为被服务对象的父母通常也只会认是儿子带自己出来享受生活。因为,儿子是这个家庭的主体,媳妇是客体。

即使是双子女家庭,结果还是一样,男方父母通常很少会把孝顺的美名放到儿媳妇身上,大部分父母会一致认为自己享受孝顺均是儿子的付出。

相反,如果是女婿为女方父母行孝顺之举,女方父母会对女婿大赞特赞,四处宣扬。

根本原因是男女不等。绝大多数父母内心都没有真正男女平等的意识,习惯性地忽略掉女性在生活中的实际付出。而实际是,中国绝大部分女性很辛苦,为家庭付出的更多。

2008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调查了中国男女两性在有酬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其他活动时间上的差别。该报告显示,“如果把有酬工作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之和作为一个人的劳动总时间的话......中国农村女性每周劳动总时间比男性高7个小时,而城市女性每周劳动总时间比男性高10.5个小时。”

2015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里数据称每天“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由10年前的150分钟缩短到74分钟。”

两份数据都间接证明了中国女性家务劳动时间远远大于男性,可是为何原本最接近家务的孝敬事宜却是男性占优呢?女性在家庭体系里的价值被错误认知无疑是最大的原因。

春节期间发生过一起事件,一老人病重,指定女儿照料,临末老人却把遗产全留给不参与照料的儿子,这个例子很极端,但它却是中国女性家庭地位的浮夸版缩影。

内科病房里的老年病床前陪伴的背影、家庭里为父母洗衣做饭照料吃喝拉撒的女性、无数日夜陪伴的温言软语,现实中女儿带给父母的细节照料往往优于儿子,但是央视的所谓孝敬对这些只字不提。

如果说“男人比女人更孝顺”的结论仅仅是表现出女性在家庭中的价值被忽略,那也不过是司空见惯的错误。央视这则新闻真正的恶毒在于它会激活一些普通民众心底的陈腐思想:重男轻女。

说到这里,我们假设谁会看央视新闻联播,答案当然是全中国人民。哪些群体会对央视深信不疑呢?当然不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看央视顶多看看会不会有天下大变的政策,在很多需要常识辨别的问题上,他们保持怀疑,然后埋头赚钱,为自己的儿女和养老问题做经济储备。

真正会相信央视的受众是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普通农民,他们对央视的权威深信不疑,就如同他们相信国家腐败都是下面臣子使坏,皇帝都是英明的一样。而农村恰巧是重男轻女思想的重灾区,越是依仗体力挣钱、经济越落后的地方,重男轻女的问题就越是严重。这些人长期以来就抱着生女无用论,生女娃都是替别人养的想法,严重压缩女性的培养成本,使得贫困地区女性的教育程度明显低于男性,生活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虐待和言语轻视。更有恶劣的是还有杀女婴、流产女婴的行为。

用一个看似正能量的数据来激活广大普通民众心底的旧习恶念,这叫作恶。男女平等喊一百年,也敌不过“男人比女人更孝顺"一句话。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随着央视这则男人更孝顺的新闻播出,多少农民兄弟会下意识地看一眼媳妇的肚皮:看看,央视都说了,还是生带把儿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