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的摘抄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每天阅读好多文章,所以自己要摘抄一些好的东西,每天坚持1000字,加油。

今天开始,每天一篇道德经,谢谢!加油!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下之始,有,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母体。所以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微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不“有”来源相同而称谓不同,都可说是幽隐深远的。而幽深又幽深,是一切玄妙的门径。

一缕燃香起,一盏点茶际,享缓缓时光

焚香,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自古以来,追溯至宋朝,品香与点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文人雅士怡情养性的“四艺”。焚香,从一开始便是与人们的精神节操结合在一起。文人与香素有不解之缘。陆放翁有诗曰: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

书斋庭院里,赏月吟诗时,斗棋品茶下,一缕暗香,若有若无,流淌浮动。朦胧之中,阅尽古人的繁华沧桑,又化作袅袅青烟,凌空而去,只当梦一场,醉一场。

香气环绕中,或环坐观书、或打坐寻静、都是古典中国隽永的意象。

焚香,回归真实的清净

焚香的意义有多种,唯独爱它静心之用。有人以关门避世来远离世界的喧嚣,有人回归田园生活来寻求身心的安静,而有人只需焚一炷香,便可抚慰暴跳如雷的心,一呼一吸间,便拥有内心的宁静。

闭眼屏息时,清香环绕身旁,如与红颜耳鬓厮磨,或是与三两好友挑灯切磋,场景一一尽现,居尘世而忘忧,才是大隐隐于市的真实清净。

焚香品茶,竟是绝配

焚香,可用在茶席中。它以缕缕馨香弥漫于茶席之上,使人在嗅觉上获得非常舒适的感受,同时口腹以茶为香,两者相交相容,竟是天生绝配。

静室之中,幽香缭绕,亦断亦续,香韵幽绵。古人云,境生象外,诚不余欺。我们喝茶,总会省去一些茶席上的礼节,仿佛只要一杯香茗在前,时光就变得安心与惬意,无言中的伴友亦无限的贴近彼此性灵。

茶盛之以壶,香燃之以炉

所谓器见格局,器见人品,此话不假。当焚香与香器相遇,抱朴守拙的自然风,有着一种沉香悠扬的感觉,亦透露着一份禅意。以非洲酸枝木或皮灰木纯手工打造的香器,以竹笛为设计灵感,烟从笛空中飘逸而出,似演奏一曲美妙的乐章,让视觉、嗅觉融为一体。

将小香筒从笛状香筒中取出,拿出线香。将线香插入笛状香筒盖子内,盖上香筒,烟从孔出。这一过程,虽简单,却伴有仪式感。生活有时需要仪式感,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出差、旅行之际,总是寻不到舒心的器具,来放置难离的茶叶。这一款茶器,是蓄谋已久的礼物,为你准备。实木茶筒,在打开盖子的一刻,体会“嘣”的厚重密封声音,体验茶的原味清香。小小一支茶筒,一般可供茶饮3次。

忙于奔波的时候,总是疏于精致我们的生活。让它来助你偷闲煮茶,在陌生的异地品舒畅惬意,在茶香中凝神养息,管它窗外纷纷扰扰或是万物皆寒,只求这一盏一炷的香,直到来年,都会记得这一瞬的馨香。

一茶一香,择一雅地而成香席。作为承载清香的器物,它既有沉着厚重的稳妥质感,又能给燃香带来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有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行成,长和短相互显示,高和下相互补充,合音和单音互相和谐,前和后相互接应,这是不变的现象。因此有道之人用“无为”的方七式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凭万物自然而然,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助长万物而不望回报,功出成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也就不会磨灭。

冬季很冷,想你很暖

冬季很冷,想你很暖

我问佛:

为什么每次下雪,

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

不经意的时候,

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在冬季,总是会生出些许的凉薄,淡淡的心事隐藏在大雪的素净里。于静默中回望,隔着一程程山水,曾经走过的路,却是生命中抹不去的风景。

我们那场没有约定的遇见,虽然随着时光的流转越来越远,却还时常会在午夜梦回处浅吟低唱,摇曳着这一季的静谧。

在相遇的故事里,笔落进文字的诗笺,如一片晶莹的雪,绽放于心灵,渲染着我们的温婉尔雅。轻蘸一缕墨香,以无悔的韵律,行于笔端,那细长的流年,在字里行间铺展开来。

一笺心语,如冰雾朦胧;一抹温暖,和着岁月微醺。眼角的柔波,眉间的浅笑,泊一弯思念,氤氲在漫长的冬季。

在这个冬季,我们依旧没停下前行的脚步。林夕说:“我们都是风雪夜中的赶路人,因相遇摩擦,融化了彼此肩头的雪花,而后因为各自的路线不同,相距越来越远,雪花再覆肩头。”

是啊,要有多勇敢,才能轻轻地说别离;要有多洒脱,才能微笑着道珍重。

尘世屋檐下,有多少人来人往,就有多少光阴的故事在上演。还好有个你,为我拂去眼前的迷离。冬季多寒冷,有你多温暖。

也曾有过一日不见隔三秋的思念,也曾有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相惜,初见的点滴,若飞雪飘絮般落在心底,是寒风冰霜里的阵阵暖意。

我们能相遇,就是那墙角枝头处的暗香,就算错过,也是驻足在心底的切切盼望。那些铭心的过往,不过是在一场大雪纷飞的时光里,途径了彼此的盛放。

于是,在这遥遥的大雪里,又想起青慕那温暖的诗句:

不管身处怎样寒冷的冬季

只要想到你

心里就会不禁的温暖四起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别把人生交给别人,否则你会后悔

我有一个长相十分漂亮的女同学,天生丽质,家境优越,毕业后就回到了小县城,找了个富二代嫁了,现在成了一个每天准时在朋友圈秀自拍的教师。看她的朋友圈,你会羡慕嫉妒恨,觉得怎么老天爷如此眷顾她,日子过得如此丰富多彩,无忧无虑。

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了解到,原来她的好生活只是屏幕上的表演。

毕业的时候,迫于父母的压力与男朋友分手了,之后几乎立即与父母相中的对象结婚,做着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工作,朋友圈里那些看起来亮丽多彩的生活,只不过是她逃离现实的出口。

她说:“我从小没有跟着爸妈一起生活,在姥姥身边长大,跟爸妈没有多少感情。但是,我依然很在乎他们的评价,我渴望来自他们的肯定,但是常常又得不到这种肯定,如果他们觉得跟这个人结婚、从事这样工作对我最好,那我就听他们的话就好了,这样至少他们会肯定我。你别我看天天发朋友圈秀图,一部分也是因为我在他们那里根本没有得到想要的肯定。”

女同学的这种想法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由自己主宰的人生,任人摆布,就像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偶。我完全赞同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了》中所说的那句话:“所有人都在乎来自别人的评价,而且都希望这些评价是正面的,伟大的,不被轻视的。而这种在乎对个人来讲却是完全弊大于利的。”

然而,事实上,像女同学这种人其实非常多。

Ta们为什么如此期待来自他人的肯定和周围人的目光呢?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创作的《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就涉及到人与自我、社会的关系。作为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这个角度看,赞美、点赞、评论都是人类正常的心理需求而已。只有通过这样,我们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进行自我定位,找到自己在人生、社会、组织中的位置。如果没有别人的看法,人的进步退化、成熟幼稚等特性将无从谈起。

他人的评价就像聚光灯,照出了我们的光鲜亮丽,也照出了我们的瑕疵和缺陷,当听到好评的时候,我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但是不要骄傲,保持那些让人们接受的优点,让自己变得更好;听到批评的时候,一开始你可能觉得很伤自尊,但是注意,也不要过多的在意,如果自己也觉得自己身上有缺点,就努力的改正,让自己也让别人可以更接受自己。这样才能摆脱他人的目光,专注于自己的成长。

赢得自信心,摆脱脆弱的内心的需要。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童年时期的创伤如果没有有意识地去疗愈,就会在日后延伸到你的所有关系中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一个从小就没有得到悉心照料的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爱和了解被剥夺了,因为他老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而他的兄弟姐妹仿佛更受注目些,所以他就会想:是不是自己哪里不够好,哪里惹父母不快了,如果改正了他们就会关注我了吧……这样一来,他的关注点就全部放在了自己的缺陷上,无时无刻都想着,怎么变得更好,内心十分脆弱。表面看来,他们可能强悍得不需要别人的评价,种种表现都像极了自恋,然而实质上却非常自卑。上面的那个女同学就是如此。

要建立健康的自信,就需要与真实的自我对话,不能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对自己产生动摇。就像布莱克本在《你就要很独特》中所说:“我们需要来自他人的真实评价,甚至给我们带来的思想上的触动。对于世界和外部的声音,我们既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毫不在乎。”而在别人的评价与真实的自我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是我们终其一生的修炼。

大部分时候,我们有着共同的人性,过着大致相同的生活,读书、毕业、就业、结婚、养孩子、孩子读书、孩子毕业、孩子结婚……体验着大致类似的情绪和情感,无忧无虑、担惊受怕、甜蜜幸福、辛苦抱怨……循环往复,不出意外,在时间到了的时候,还会自然死去。

然而,你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果一直随波逐流,把别人的评价看得很重,听凭被人主宰你的人生,你就必然会迷失真我,成为那个委屈自己的大多数。

最后,用尼采的话与大家共勉,愿我们都能穿越荆棘,找到真我的魅力: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京;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空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尽。深远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幽隐啊,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们不知道它从哪里出生,好像是天帝的先祖。

哪是什么命好,分明是苦尽甘来

1

  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初中时最好的朋友。

  二十年过去了,如今,她和爱人经营着一家红红火火的工厂,老家有房有车,还在城里买了楼。每年,他们夫妻二人都会带着一儿一女出去旅游几次。这么富足、美满而又幸福的生活,简直羡慕坏了一众旁人。

  朋友人长得不漂亮,文化不高,原本家庭条件也不好,能够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真是上天的恩赐。于是,提起她来,人们啧啧嘴,感叹最多的话便是:“命好啊!”

  真的是命好吗?

  只记得那年初中毕业,为了给哥哥攒钱娶媳妇,在父亲冷漠的眼神里,学习一向优秀的她哭着把书包换成行囊开始了漫长的打工生涯。从此,我们便失去了联系。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她的故事——在工厂里,她干的是车床工,负责车螺丝,不仅累,还脏。她每天围着脏兮兮的破围裙,浑身溅满了油迹,车床一开,火星子到处飞。这些火星子落在哪,哪就会被烫起水泡,那些没有衣服遮挡的皮肉上,密密麻麻布满了伤痕。

  她早出晚归,一天能赚上十几块钱,三四个月开一次工资,都悉数交给父亲。十八九岁的大姑娘,正是爱美的年龄,可她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赶上父亲高兴,会从她的工资里拿出三十、五十给她当零花钱。可一向节俭的她哪里舍得花,这些钱都用来买了书看,为此还被父亲骂过多次,说女孩子读书没用,嫌她乱花钱。

2

  几年后,她结了婚,夫家日子过得紧巴。孩子六七个月的时候,她让男人种了两亩甜瓜。这样,男人打工赚钱,她一边看孩子一边管瓜。

  间苗、掐尖、对花授粉,炎热的夏季,背着沉重的药桶子一遍一遍地打农药。甜瓜长势好啊,一个个水灵灵的,她带着儿子在瓜窝棚里守了一个夏天,幼小的儿子光溜溜的身上总是渗着汗水,被蚊虫不知道叮咬了多少包。

  可是,天不遂人愿,快要成熟的季节,接连的暴雨摧毁了她几个月辛劳的果实。她抱着儿子,守着一地烂掉的甜瓜失声痛哭。

  屋漏偏逢连阴雨。爱人打了一年的工,黑心的老板工资不给发。要了多少次之后,顶账给回来一批过季的衣服。于是,在那个冬天,她便成了一个“生意人”。每天骑着一辆“大铁驴”,后座一侧挂个大筐,里面塞满了衣服,到处去赶集卖。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路面结了冰,她常常推着车子“啪”就是一个跟头,疼得坐在地上,半天起不来。那个冬天,她卖完了那些衣服,换回了爱人三分之一数额的工资。

  给别人打工太不容易,于是,他们自己做起了收废品的生意。

  年轻人都嫌脏,没人干,他们不怕,挨家挨户去收废品。当别人在空调屋子里享受着凉风时,他们骑着三轮车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奔波在路上。那一年,她黑瘦黑瘦的,隔着层层衣服,背部还是晒掉了一层皮。

  好在,收废品生意让他们攒下了一笔钱。这笔钱成了他们后来的启动资金,两人又做起了玻璃生意。

  开始的时候根本雇不起人,她像男人一样,整天搬着大箱的货物装车卸车,天不亮就和爱人开着车去给人家送货。渐渐地生意走上了正轨,渐渐地风生水起,终于在这一行里有了他们的占脚之地。

  好日子来了,她终于不用像以前那样风餐露宿,不用再节衣缩食。二十年磨一剑,是她的不认输,让她一次一次超越自己;是她的不放弃,让她经风经雨见到彩虹;是她的拼搏与努力,让她改写了生命的结局,有了令人羡慕的人生。

   有多少人生,是因为好命?有多少人生,是因为拼搏?

3

  想当年,我的大学同学,一毕业就被招聘到一家著名企业。有多少人托关系走后门都不一定进得来,一个农村孩子能够进入这样的单位,除了“命好”俩字,简直没有别的词语可以形容他的幸运。

  然而,真正进了单位却不是他想的那样从此鲜衣怒马,过上令人羡慕的朝九晚五的生活。他被分配到“业务经理”的岗位,其实就是销售员。一上班,主任扔给他一张地图、一辆旧自行车,上市场,跑客户。客户跑下来,还要自己去送货,搬搬扛扛,都是他一个人干。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办公室里的同事们似乎都有一个靠山:某某科长的儿媳妇,某某局长的外甥女,某某主任的侄子……只有他一个“外来户”,一无靠山,二无背景。

  他发现,这些背靠大树的人们,可以吊儿郎当,照样能够领到一份比自己高的薪水。有了加班的工作,他们不愿意干,推给他;有了费脑子的工作,他们懒得想,推给他;有了出门培训的工作,他们怕学了回来增加负担,也推给他。

  这是他想要的工作吗?不是!

  他不生气吗?生气!

  可是没有办法,他知道,能够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进入一家像样的单位有多难。

  那几年,他拼命地跑销售,拼命地学习,一句怨言不说地加班加点。那几年,他成长飞速。很多工作,只有他才能轻松处理,很多客户只愿意听他的召唤。

  他的才华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在一大批“皇亲国戚”中,他脱颖而出,被选上了部门主任。

  很多人不服气,找到领导兴师问罪,都灰头土脸地退了回来。是的,他们只想接受部门主任的头衔,却没有能力接受部门主任的工作。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三十几岁的他,已经成了当初他所在的那家企业的一把手,在他的管理下,单位工作业绩年年拔节。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到哪里都是一片赞扬声。

  “真是命好啊!”好多人瞅着他的背影,都会生发出如此的感叹!

  真的是“命好”吗?

  别人只看到了他叱咤风云的光鲜,谁又看到他顶风冒雨跑销售的艰难,谁又看到他在孤灯下加班到深夜,谁又看到他为搞好企业不辞辛苦到处去求人取经?

4

  所谓运气,不过是机会碰巧遇到了你的努力。如若不然,就算天上真的会掉馅饼,砸在从不努力的人头上,徒增的也无非是头疼罢了。

  对于命运的变化无常,我们总是慨叹太多。发不了财的、升不了官的,都埋怨命运不好。然而,仔细想想吧,过失是不是在于你自己?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自己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说到底,所有你认为的那些“命好”,分明是他人拼尽全力之后的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