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胜“劣”汰?被“异化”的藏寨--九寨沟游记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旅行需要意义吗?如果带着意义去旅行,结果就只有两种:一种是如你所想象的,一种是不符合你想象的。
九寨沟“五花海”

    九寨沟在我的想象中是一个迷人的童话,特别是“秋天里的九寨沟,五彩斑斓宛若仙境,缤纷色彩在秋意融融中凸现,秋日的海子层林尽染,红叶黄叶遍布山野,幽蓝湖水如诗如画,偶过清风,宁静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身临其境,九寨还未穿上秋装,满山遍野依旧还是绿色,枫叶尚未现红,只有几日来被雨水冲刷的黄叶辩驳地挂在树梢上,海子泛着幽蓝的湖光,静静的裹着白色的沉木,一副肃杀清净的模样。触景生情,我的心却静不下来,一路上车堵、人多,每走半米路就要低头抬头顾及左右,让人内心多少有点烦躁。有句话叫“若无烦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季节”,走在人群中,远观九寨这片幽绿的静海,不禁感叹风景还是那风景,感受却完全不同了。回程路上,心情有点怏怏,觉得此行不如想象般的样子,倒还不如不来,这样九寨就永远都是自己脑海中的仙境,成为自己没有圆过的一个梦。

九寨沟“五彩池”,叶子还葱郁

    车在山路上盘旋,晃得人昏昏欲睡的,途中停车说是要去藏民家访,大家兴趣度却不高,一来旅途疲惫,二来高原气候天气渐冷,宁愿窝在车里暖和暖和。一行人被催促着叫下了车,等了半晌却未见人领路,于是围在一起打起了哆嗦。有个高个子大汉对着旁边的人扯着嗓子说“我看过一些介绍,其实怎么着呢,只有劣等民族才会到这里居住,优等民族都把肥沃的土地给霸占了,这叫做优胜劣汰。”话没说完又深吸了一口气“世界上所有文明都是这样。像羌族和藏族会躲到高原或者山区里,就是这个道理!”然后把自己冲锋衣的领子一拽,捂住了已然发青的脸。

元子山藏寨(用了他人图片,当时自己兴趣不高,屋内不可拍照)

     待风吹冷了脚心,一位身着金色藏袍,腰捆银带的藏族女人热情地向我们走来“扎西德勒,我叫达瓦卓玛(近似发音),你们今天就是到我的家做客的。刚才客人多所以来晚了。”说着指着她的家,将我们引进了院子,厚厚的柴火堆满了院落,高高的青稞落满了木架,地里种的菜叶丝毫没有受到这湿冷天气的影响,显得更加青翠欲滴。屋外刷得雪白,与屋内昏暗的灯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按照藏族的习俗跨过门槛,爬上窄小的楼道,走进客厅围坐在火炉旁,身子才渐渐暖起来。

     “你家挺有钱的吧?!”那位高个子大汉指着客厅里环绕的金盆问道。

     “哦,那不是真金了,真正的金子都供奉给活佛了,老百姓的家里放着的一般都是铜盆,盆上刻着的经文是从附近的寺庙(川主寺)里求来的。”达瓦解释到“不过说到富裕,家里的确是有150头牦牛,但是我们元山子藏寨还是比不上山巴藏寨(近似发音)了,看看他们修的白塔还有经幡就知道,那些被经幡都是用花钱向川主寺里请来的,我们跟你们不一样,都不留存款的。”达瓦说着拿出几个绣着莲花的银杯,往里面倒满酥油茶递给我们。

    “你们把钱都捐给寺庙,那你们不担心寺庙腐败呀?有没有监督机构去管理?”汉子解开领口,喝了口茶又继续问。

    “腐败?什么叫做腐败?”

    “就是钱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呀!”汉子笑了笑。

    “我们都是自愿捐的,他们想用到哪里去就用到哪里去,我不知道什么叫做腐败,为什么要监督?我们都相信活佛,他说什么我们信什么,也按他说的去做!”达瓦看了看汉子,又低下头拨了拨火盆,一阵阵火星从黑红的木炭中间串出,发出霹雳啪啦的响声。

    “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达瓦问道。

     “说下天葬吧,看着图片有些残忍呀,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方式吗?”达瓦身边的一位中年妇女问道。

    “其实天葬是有要求的,人不能有疾病在身才能给远处的"神鹰"喂食,因为藏族是全民信教的,相信死者的灵魂会升天,天葬就是这个意思。更高规格的就是塔葬,不过要是活佛才行。还有一种叫做水葬,都是些夭折的幼童才水葬,你们看我们都不吃鱼的,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吃的是同类。反而是土葬不吉利,人不能升天不得转世投胎,是对死者的惩罚。”达瓦说完又拨了拨火盆。

     “一般人都是天葬吧?......那你们怎么去祭拜他们呢?”中年妇女喝了口酥油茶继续问道。

     “恩,火葬和天葬都有,我们藏族女人特别不愿意去医院,生孩子也不爱剖腹产,因为如果身上有了疤痕就要土葬了。我们是不会去祭拜的,藏族人觉得亲人去世后就不要再去打扰,因为会影响下一世的转世,打扰他们下一辈子的幸福。你们有清明节,我们就没有,你们要买一个小盒子找一块风水宝地去祭祀祖先,我们都不理解,觉得那是活人做给活人看的。”达瓦站起身来。

    “在你们这,生病的人不多是吧?都不去医院的。”高个子东北大汉喝完了茶,把杯子放到了一边,接过了问话。

    “我们生了病一般都用土方子治,一般都不去医院。你们来人考察就觉得我们藏族人身体好,那是因为男人女人都是要下地干活的,而且我们会去采冬虫夏草来泡茶喝,我们是不知道那是种药材,就是祖辈传下来就喝了,也不知道有这么高的价值。你们要是来藏区做生意,千万不要做两个行当:医院和银行,我们寨子拐弯下去的那家医院都是这几年政府建的,从来都是冷冷清清的,没人愿意去。”达瓦笑到。

     那位高个子东北大汉听完也笑了,小声跟着旁边人不知道嘀咕着什么。

    “那你们的小孩呢?会去学校吗?”大汉又接着问。

    “去呀,政府在县里建了学校,小孩都会送去学汉字的,我们上一辈认字的不多,但现在小孩子都会。”

     “听说藏区的很多村长县长都把小孩送到大城里去了,他们还会回来吗?”大汉问完,达瓦却没有回答,只是给我们又倒了杯酥油茶。

     “你们现在都是做什么生意?”两杯茶下去,汉子脸色渐渐由青变红,声音大了起来。

     “我们以前都没有做生意的说法的,那时候是以物易物,都没有钱的概念,现在政府都让寨子接待游客了,才知道我们这边的宝贝的好,像药材呀,大家都知道冬虫夏草,还有就是银饰,你看看我手上的镯子。”达瓦说着把镯子从手腕上取下来,展示给我们。“这是我们的藏银,含银量是99.99%,我带你们去农贸市场看看,里面有卖的。”达瓦领着我们走出了院子来到农贸市场里,只是这农贸市场已然被改造成银饰店铺。

    “哎,哎,看吧,终于来了。就是搞推销的,专门卖他们的银子,银子都不值钱了,再说还不知道真假呢!”高个子大汉跟在我们后面对旁边的人说到。

     达瓦卓玛给我们介绍了几家店铺,又回头看了看“不好意思,今天没有留你们吃饭了。像你们的孩子在城里都是圈养,我们的是放养,孩子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只要在寨子里肚子饿了哪家都可以当自家去吃饭,你们也是一样的,都可以去各家吃的。只是今天你们人太多,我也没能力接待那么多人,如果是你们下次单独来,再来找我,我还会接待你们的。”说完向我们微微笑了笑,就把我们留在了市场里。

     一行人在市场里东转西转,最后谁也没买就回了车里议论开来,大家七嘴八舌的很是热闹,从屋内的煤油灯说到银饰店的回扣。有人说“的确还是落后呀,想法不一样。”也有人说“刚在网上一搜,假货曝光的还不少呀!现在的藏民也不淳朴了,去拉萨也是一样,不像以前的模样了。”

     我听着听着不禁又回想起大汉说的那句话“这叫做优胜劣汰。世界上所有文明都是这样。”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部分民族文化被更加优秀的文化同化,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会逐渐消失。藏民曾经以物易物的交易习惯渐渐消失了,随着生活的逐步改善,人们认识到了金钱的重要性,人际之间的交往不再那么纯粹,变得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所以“现在的藏民也不淳朴了”,变“聪明”了,也会宰客拉回扣了。自己细细品味,又觉得哪里有些不对,照这种说法,“劣等”文化可没有宰客拉回扣这档子事的呀,这都是谁教出来的,不就是所谓的“优等”文化嘛!这难道就是“进化”的代价?!

      这么看,这种观点的确是有点问题,对不同文化而言,到底是否存在着“优”胜“劣”汰的说法?其实,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他对乡土社会中存在文盲这一“落后”现象说到“文字发生之初是......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所以老一辈藏民之所以不识字,并不是因为愚笨和落后,而是在一个空间和时间都被限制的熟人社会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需要。

    同样,在过去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口,缺乏血缘和地缘的变动的藏寨里,为陌生人增添信用而设立的银行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单纯以物易物就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之所以没有医院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没有治疗疾病的方法,而是不需要有这样独立的机构存在,因为世代之间没有时间的阻隔,拉的非常紧,全部知识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承无缺。当一个人生病了,她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亲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种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样的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通过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传统就是经验的积累,能积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合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它们必然是有助于生存的。”

     所以说,民族文化本就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它为本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所规定,并以适合和选择的结果,体现在当前的生活状态中。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还表现为特色,他反映的是适合性和特色性,不是优劣性。

     离开九寨前往机场,时间是早上6点,如同菜市场般的大厅内人潮涌动,每个摊位上都排满了长龙,站在人群里我终于理解为何现在的藏寨已经“异化”。当社会变动很快,原来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而旧有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一个民族必然会选择适合于特定生活环境的文化。九寨沟的游客经济也必然会带来藏民在生活方式及文化上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一种权利,是属于一个民族的文化选择权,这种选择会产生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而这种融合,只能顺其自然,是本民族在适合、选择、喜好中发生的,既不能以保护原生态为由,去阻止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发育发展,也不能由强势民族以任何理由去强令另一民族接受自己的文化。


                                后记

      这趟九寨之旅并不如自己想象般美好,回想起来,这应该是自己期望太高的缘故。所以有的时候,最好不要带着特定的成见或者期望去旅行,否则就多了几分无趣少了几分惊奇,不要觉得它应该怎样而要接受它现在的样子,换一个语言聆听,旧有的观念才会自然消融。

      PS:我又摔了一跤,有句话叫做人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倒,我算啥?我是在不同的地方摔倒,只不过受伤的总是同一个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