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零售圈内出现了很多新名词,无人零售自然是其中之一。在整个无人零售业态中,相比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行业的热度可谓是“后来居上”。短短半年时间,在资本助推下,玩家混战、巨头入场,抢地盘占地盘的大戏轮番上演。
靠智能柜玩全场景
京东到家Go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开放式货架,除了卖货功能外,这台货柜自带人脸识别、重力感应、智能库存管理和智能广告牌等功能。据了解,消费者在京东到家Go智能货柜购物,共需要四步:人脸识别→扫码开门→自主取货→关门付款。在人脸识别成功后,消费者可使用京东到家App、京东App或微信进行扫码。
在他看来,全场景覆盖可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也可以长期培养和改变用户消费习惯。“当京东到家Go的规模足够大后,用户会习惯用京东App和京东到家App扫码购物。如果我们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想到要通过京东和京东到家买东西,这可能是比为京东引流更重要的事情。”
背靠京东打硬仗
其实,如果我们放眼整个线下零售,在过去一年出现的零售新业态中,似乎都还没有规模足够庞大的独角兽。在整个无人货架行业里,根据各家公司的官宣资料,布局点位最多的也仅有几万家,这个数量在业内不少玩家看来都是远远不够的。江军也认为:“从整个零售行业来看,目前线下还没有哪个公司有大规模的店铺数量,这也导致线上线下的联动并不容易。但是具有规模之后,会自然而然的联动起来,甚至可以通过线下完善线上的数据,使得用户画像更加精准。”
某零售业内人士向亿邦动力网表示,无人货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第一是深度的供应链和运营能力,在铺设大量点位后,如何保持运营效率的提高将成为每个玩家绕不过去的问题,正是所谓的“占江山易,守江山难”;第二,地面部队的BD能力,要在扩张阶段保持点位的铺设速度;第三,品类的差异化拓展,在快消品毛利低的情况下,通过扩展生鲜品类可以拉升利润等等。
行业乱战不靠砸钱
此外,前文提及过的全场景布局也是江军眼中的优势之一。不止一位零售从业者向亿邦动力网表示,无人货架行业的新入局者将没有机会了。无人货架的办公室场景过于单一,行业天花板相对较低。放眼全行业,一年的GMV规模大致仅为500~600亿元。
在江军看来,京东到家Go正在寻找零售市场中的新增量。传统商超到用户的距离大致是3-5公里,便利店是500米,但用户在0-500米区间的需求也应该被满足,智能货柜是可以添补这个空白的。和传统的自动售货机相比,京东到家Go采用扫码开门的取货方式,取消了传统自动售卖机的投币系统、抓手、货道等复杂的机械结构,使其在同样占地空间下可以摆放更多商品。
谈及明年的铺设目标时,江军表示京东到家Go会在2018年开始大规模铺设。“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数字目标,因为我们现在以铺设智能货柜为主,而智能货柜在2018年的产能会快速爬坡,届时,我们的优质点位的数量也会大规模增加。”